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清政府于同治三年(1864年)相继翻译出版了《国际法原理》《公法便览》和《公法会通》等书籍,并分发给各省及通商口岸官员使用。这一举措
A.旨在配合洋务运动的开展B.表明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放弃
C.有利于清政府外交近代化D.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2022-01-0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61年,奕䜣、桂良等人奏请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职责是掌理一切与外国人发生关系之事,其组织机构见下图。这标志着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清王朝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C.列强侵华进入到新阶段D.中国外交组织走向近代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频繁密集的外交活动,包括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进行会晤,出访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以及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会议,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这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A.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发展B.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
C.重点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D.彻底放弃“不结盟”外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史实。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中西方政治文化交流频繁B.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
C.对外关系出现了缓慢转型D.使者往来是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官员曾纪泽指出,西方人签订的条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长守不渝的,一种是可以随时修改的,“通商”条约就属于可随时修改的。因此,他依据国际公法,多次和列强商谈修改中外条约,试图收回中国利权。据此可知,此时清朝官僚
A.对近代国际关系认识有所提高B.运用国际公法有力捍卫主权
C.对帝国主义有不切实际的幻想D.放弃了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世纪上半期,东印度公司派遣“孟买海军”在中国沿海开展了长达15年的调查。其测量员哥林森在回忆录中提到,清廷军民完全没有阻止英军测量水道,甚至在军事重地吴淞口也是如此,“当我们在距离吴淞炮台400码处放下最后一个浮标时,中国人却向我们欢呼了三次。”这反映了
A.中国与英国间爆发战争具有必然性B.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形成
C.清朝军民国家主权和安全意识淡薄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民众抵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曾这样描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条约谈判:“怡亲王深深明白,对于咸丰皇帝来讲,开放天津不是个事儿,赔银一千六百万两也不是个事儿,带几百人进京换约也不算事儿,就这个夷人亲见皇帝,它是个事儿,事关国体啊。”这反映出清政府
A.近代外交观念尚未形成B.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开始愿意融入全球化D.重视国际条约的签订
2021-07-31更新 | 297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清初的海禁政策以“偷渡者”、“通番者”甚至“海盗”等形象界定出洋谋生的中国人;1893年朝廷颁旨正式废除海禁,给予出洋华民合法的身份,并在对外公文中使用“我国侨民”的概念。这种转变反映了
A.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B.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渐成
C.清廷坚持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周边外交形势有所缓和
2021-07-2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鸦片战争后,文献记载中“天朝”逐渐向“中国”转变,“中国”一词使用频率增加;“洋务”逐渐取代“夷务”。此变化折射出当时
A.传统朝贡体制崩溃B.中国外交逐步近代化
C.西方思想广泛传播D.洋务运动的成果显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鉴于中国人觉得,获取美国与法国的善意,将会在日后保护中国免遭他们串通一气之害,或许还能得它们之助抵御进一步的外来侵犯。因此,中国决定同意美国(1844年7月3日,《望厦条约》)和法国(1844年10月24,《黄埔条约》)的签约要求。这反映出当时清朝
A.传统华夷观念崩溃B.近代外交艰难起步
C.国家主权意识淡薄D.朝贡体系趋于解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