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等事务,衙门匾额上书写“中外禔福”四字。(注:“禔,安也。”)这表明晚清政府(  )
A.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近代外交
B.由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潮流
C.对外交往注重和平共处原则
D.社会变迁中的外交政策调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起。这说明当时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2016-11-27更新 | 136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4届甘肃省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理念
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英国政策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旧设南北两会同馆,接待番夷使客。遇有各处贡夷到京,主客司员外郎、主事轮赴会同馆,点视方物,讥防出入。”从《大明会典》的这则记载可以窥见明朝的
A.开放外交
B.朝贡贸易
C.特务制度
D.文化专制
2016-11-21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16年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873年,对外国使臣朝见中国皇帝时行不行跪拜之礼,有官员认为:“彼本不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为何事;而我必欲其强行五伦之礼。是犹聚犬马豕羊于一堂,而令其舞蹈扬尘也。然则得其一跪一拜,岂足为朝廷荣;即任其不跪不拜,亦岂足为朝廷辱。”上述言论体现了
A.顽固拒变的腐儒心态
B.通权达变的自我安慰
C.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D.平等友好的外交理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晚清总理衙门成立后,曾参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如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和解公断条约》,为“善与人同”、“俾各国军队易于辨认以期一律”而接受《改正红十字条约》等。这最能说明
A.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
B.朝贡体系受到近代外交冲击
C.主动顺应国际化的趋势
D.文明转型与自强求存的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某国外宾时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谈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伊朗、土耳其、欧洲……”毛泽东提出“一条线”外交策略的主要目的是(     
A.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B.打破长期以来的外交僵局
C.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D.对付来自苏联方面的威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