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幻想利用日本“以东制西”,提出联日主张。80年代开始转向“联俄制日”。19世纪末,作为保全中国主权和防止日俄未来图谋,开始采取“联美英制俄日”的政策。材料中外交政策的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B.中国近代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C.李鸿章坚持自强求富的施政纲领D.统治集团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一今美利坚教师丁匙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一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2022-06-22更新 | 4806次组卷 | 33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山东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9世纪90年代后,“外交”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接受和流行的一个词语。期间,频频见诸各文献可与“外交”置换的是“交际”和“交涉”。后者则主要是晚清的一个流行词,举凡通商、边务、签约、遣使乃至礼制的更张,皆属“交涉”范畴。这一现象
A.开启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先河B.表明清政府放弃朝贡外交
C.显现了晚清外交与国际接轨D.旨在摆脱不平等条约体系
2022-06-03更新 | 222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压轴(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清政府在与列强就条约问题进行外交谈判时,对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且不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一直耿耿于怀,如五口通商、公使进京等;对于列强涉及国家主权问题的要求,却轻易答应,如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这说明清政府
A.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目标并没有达成
B.外交体制的近代化和外交理念的进步
C.洋务派和顽固派在政见方面矛盾加深
D.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昧于世界发展大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为适应列强要求,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该衙门独立于六部之外,是一个专门办理涉外事务的新式行政机构。官员由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指派兼任。其规则仿军机处办理。这反映了
A.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C.外交近代转型的趋势D.专制集权遭到了破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晚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最初解释为“一体均沾”,指中国单方面给予外国恩惠的一种特权;后来,清政府将此概念表述为“利益均沾”,强调中外双方享有某种经贸利益。这种变化反映晚清
A.尝试修订新约B.废除片面最惠国待遇
C.利益观念调整D.维持传统的外交观念
2022-05-1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多所学校2022届普通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如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关于派遣驻外使节的部分主张。这表明当时中国
人物观点
奕䜣“既履彼土,相处切近,闻见必真,其可以得彼国之动静,杜使臣之蒙蔽""该国政令之得失,形势之强弱,亦可洞悉端倪,以凭筹策”
左宗棠外国于中国山川,政事、土俗、人情靡不留心咨考,而我顾茫然;驻京公使恣意横行而我不能加以诘责。正赖遗使一节以洞各国之情面戢公使之专横
郑观应今中国与外洋通商立约,和谊日敦,设无使臣联络,彼此之情终虞隔阂
薛福成夫总理衙门所特为耳目、为手足、为心胸者,莫若使臣

A.朝野一致赞同派遣驻外使节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步加深
C.对外交往的近代化趋势增强D.“天朝上国”的观念全面崩溃
2022-05-1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874年,日军侵台,清廷毫不知晓,从而坐失良机。受此震撼,大多数朝臣认识到使臣驻外的重要性。李鸿章奏请,从熟读孔孟之书的翰林名士中选取“熟悉洋情之员”出洋,受到举荐的探花李文田却不愿出驻异邦,深避此差。一年多后,郭嵩焘在万众唾骂中,带着前途莫测的心情,出任了驻英公使。这反映出
A.近代中国外交的历程艰难B.洋务派着力维护宗藩体制
C.英日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D.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保守
2022-05-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第八次考试(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北宋建立后,朝廷赋予日本入宋僧仅次于正式使节的待遇和地位:诏命其入朝觐见皇帝,赐予宋朝编纂的《大藏经》和新译经典,赐紫衣、大师号以及由官方护佑巡礼五台山等。据此可知,北宋
A.强化中日间宗藩关系B.旨在推动佛教在日本的发展
C.具有开放的社会风气D.呈现多样化的对外交往形式
2022-05-08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同治三年(1864年),经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推荐,总理衙门资助刊印丁题良翻译的《万国公法》。奕䜣尽管看到“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但担心它将以此取代天朝体制,遂未接受。这反映出当时
A.抵抗派的思想异常保守B.列强试图操纵中国外交
C.传统外交观念根深蒂固D.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