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问题与人口迁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成员国签订的《关于非洲难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2020-10-15更新 | 1054次组卷 | 29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在对广东揭阳白塔汉墓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其随葬品有陶器瓮、罐、壶、纺轮及铁削、镊、砺石及残铜器,且器物有较多汉式风格。据此可推断
A.汉代揭阳县的农耕经济已较为发达B.两汉王朝对广东揭阳实施了有效管理
C.陶瓮和铁削体现了庄园经济的发展D.墓主人可能为南迁汉人或汉化的土著
2020-07-02更新 | 831次组卷 | 16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人口移动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今天中文的“移民”一词,原意是“(通过国家下令)迁移人口”,从派兵驻守遥远的边疆,移民屯垦人烟稀少之地,再把那些惹是生非之人放逐到边陲,中国历代官僚机构曾经将数百万人移民他乡。在清军入主中原的战争中,四川丧失了大量人口,因此,北京的政策就是鼓励向人口锐减地区移民以复耕。然而,到雍正年间,四川宜耕之地已经基本都已有人复耕,自发的移民仍然源源不断,这令雍正皇帝惴惴不安,因此要求移民必须申领通行证,逐一登记注册。尽管国内自发无序迁移引发安全方面的担忧,朝廷对于朝向国外的迁移更感恐惧,对那些在海外滞留两年以上者严加惩处,跨国流动被贴上不忠不孝的政治标签。

——摘编自【美】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统治者对移民的政策和态度,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态度的原因。

材料二:欧洲移民大量涌入美国是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共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个高潮从1820年至1860年,移民总数达500万;第二个高潮从1860年至1890年,总数多达1000万;第三个高潮从1890年至1930年,移民人数猛增到2200万。

1940年,美国移民史研究先驱马库斯李汉森提出“拉力”说,认为19世纪的美国无异于巨大而富有魔力的磁铁,牢牢地吸引着欧洲各地的人们。英国经济学家布林利托马斯提出“推力”说,认为欧洲传统经济的摧毁、频繁的革命与战争、人口的增长等对美国移民潮的推动作用要大得多。

——摘编自王英文《关于欧洲移民迁往美国的原因问题》


(2)你如何看待两位学者关于19世纪美国移民的“拉力”说和“推力”说?运用世界近代史重要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三:1904年之后,清政府全面放开向东三省的移民。此后,颁布了《沿边招垦章程》,各地民众北迁黑土地,东三省户口数量激增。

民国继续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制订《国有荒地承垦条例》等法规,20世纪20年代出现移民东北的浪潮。但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不仅有移民东北意愿的民众无法北上,而且大批人口迁回山海关以南地区。1937年,沿海居民、工业企业与高校西迁,以重庆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西迁人数高达60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

建国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性的移民成为移民的主流。老工业基地上海为支援其他省市经济建设,从1950—1957年,迁出人口43万,主要迁往东北和西北各地。

改革开放后,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出国潮”“打工潮”成为新时期人口迁移中最具特色的类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为三大都市圈(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迁移量占全国总迁移量的40%以上。

——摘编自葛剑雄、安介生《20世纪中国移民的阶段性特征》


(3)设问一:阅读材料三,分阶段概括20世纪中国移民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设问二: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对20世纪的中国移民现象进行解读。
2019-06-08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高考5月份查漏补缺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