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问题与人口迁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下面是从13世纪到19世纪初中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其中高峰段人口数据的出现显示出

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
资料来源:Bennett.M.K.(1954)
A.封建经济的持续繁荣B.资源危机日益严峻
C.政治局势的相对安定D.税制改革效果显著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持续数十年的长期战乱造成了四川人口的锐减。战乱之中,瘟疫流行,内江瘟疫大作,人皆徙散,数百里无烟。加上饥馑频仍,大早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不但造成了四川经济文化惊人的萧条,给四川居民的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且对于清政府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四川历来是天府之国,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是中央政府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同时四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历代必争、必守之地。清前期大规模的移民实川运动,揭幕于康熙年间,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长达1个世纪。移民入川的人口,据统计,仅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四川总人口为基数,直接入川的移民就达100多万人,大大超过了四川的土著人口。

——摘编自赖悦《清代移民与四川经济文化的变迁》

材料二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宅地法》,规定凡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或宣布愿做美国公民的人,只需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获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在开发西部中,美国首先大力发展铁路,先后修成5条平行的东西大干线和若干南北干线。到1890年,美国已拥有全世界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一,铁路线将全美各州的主要城市乡村联结起来。美国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的征税就高于南部、西部和山地诸州等经济落后地区,为鼓励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流动,联邦政府扩大州和地方政府的税收豁免权。联邦政府还实行灵活的金融,援助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首先投向教育和培训事业,联邦政府的教育支出主要拨给欠发达地区。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西部开发的管理工作,先后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和经济开发署等专门机构,并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文件,这些法律使落后地区的援助和开发有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摘编自张深溪《美国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前期大规模的移民实川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前期大规模移民实体运动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开发西部采取的主要措施。
2022-01-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卷(五)历史试题
3 . 美国历史学家奥斯卡·汉德林指出:“当我想写一部美国移民的历史时,我发现移民本身就是一部美国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20年美国外未移民统计表

年代1850185018701880189019001910
人数(万)2224.5413.9556.76689251034.11351.6

——据隋笑字《美国东北部城市的外来移民及其影响(1880-1920)》

材料二   近代美国外来移民重大发明举要

发明者贝尔普平摩尔斯马可尼哈利迪爱迪生埃里克逊
未白苏格兰克罗地亚英格兰意大利苏格兰爱尔兰瑞典
发明电话、留声机长途电话电报无线电报电车白炽灯等螺旋桨等

1914年统计,在以下部门中外国新工人比例分别是:钢铁工业占58%、煤炭工业占62%,炼油工业占67%,移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曾在欧洲当过工人,经历了欧洲的工业发展年代。

——据丁建传《外未移民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三   源于欧洲宫廷舞的交谊舞在美国形成了美国华尔兹,美国探戈、美国秘步等美国风格舞蹈,还有关国伦巴、关国恰恰、美国牛仔舞等盛行于世,爵士音乐就是黑人怀多怨歌演化而来的。

——据张玲蓉《移民:美国历史发展的动力》

材料四   1878-1879年,美国西部和南部议员联合起来,向国会提交了持华议案,要求限制中国人入境美国,有议员指出,当初引进黑人就是一个错误,因为黑人不能被白人同化,中国人同样如此,美国不能重蹈覆辙。有议员反驳说:“美国的法律规定只有白人和本上出生黑人的后裔能成为美国公民,如果说中国人不可同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给予这样的权利。他们在加州的遭遇能够让他们接受被同化吗?”

——据曹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过程分析)


提取以上材料信息,对“移民本身就是一部美国历史”作出阐释。
2021-12-05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12月校际联考历史试题
4 . 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曲线图。(下图)

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A.国家政局政策影响人口变动B.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成为历史
C.我国人口上涨趋势基本停止D.改革开放后死亡率明显下降
2021-11-15更新 | 2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统治者对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和推行的政治经济措施,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证。统治者为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措施;生产力的大发展和高产农作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以及清前中期既无内敌又无外患的空前政治一统与社会的稳定和平,这一切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高峰。然而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剩余人口,与土地的有限承载力形成尖锐的矛盾。土地的有限承载力伴随着农业发展的“内卷化”现象,农业人口呈现出极度贫困化,致使一向安土重迁的农民为了生存而被迫走向充满荆棘与坎坷的迁移之路。

——据陈辉《鸦片战争前清朝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探讨》整理

材料二 1923年之后几年各省开往东北三省的移民人数几乎是逐年增加,这种情况直至九一八事变后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也还有过回升趋势,这完全是人们为了躲避战乱而开始流往战争后方的内地,这仍然足以说明当时移民潮的汹涌与狂热。这种大型农村人口流动致使东北等边疆土地得到开垦,工商业得以发展,社会资源被广泛利用。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通商口岸开放,商品与资本输出的辐射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国城市数量与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密切相关的,而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人口迁入造成的。城市移民主要发生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沿海、沿江及铁路沿线地区,这促使了关内外大规模区域性人口流动和人口城市化运动的加速。

——据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乾盛世时期人口增加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路径,并作简要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上层阶级的商人和贵族能够轻松地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活动。只有穷人和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之上,并且在外出时需要通行文书。对外护照就是一封王室信件,是授予大贵族、教士和其他王室保护者的一种恩惠。19世纪,对革命的恐惧刺激着护照办事机关的发展。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所导致的恐慌使各国政府努力把护照制度推广到普通百姓。但是,也有一种对国内迁移和国际移民普遍放松控制的趋向。正是在19世纪后期,由于担心劳动力流动引起的后果,政府对跨国界的迁移施加了更进一步的严格控制。

——摘编自夏继果《全球史读本》

材料二   同期亚洲地区也经历了一个相似的过程。在印度,护照制度的扩张已涵盖普通商人和旅行者。这首先是欧洲公司实施垄断的结果,这些欧洲人之间因竞争而互相嫉妒。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谨慎地记下其领地上所有来自外国的欧洲人。唯恐他们创建有竞争力的商业公司。亚洲国家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垄断帝国主义,制定了自己的对策,把外国商人和相关人员限制在特定的地点,并控制本国臣民与他们的关系。1819世纪中国的国家贸易公司一公行(Cohong)是这方面的一个很好例证。在广州,所有外国人都需得到上家商人的委派。

——摘编自埃文斯《竞逐权力:18151914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19世纪欧洲护照制度演变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18~19世纪欧洲、亚洲护照制度演变的不同点。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评护照制度与移民运动的关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深圳地区的移民共同塑造了深圳的文化精神。“深圳文化”就是人们头脑中的“深圳人”的形象和独特的“深圳人格”。深圳地区的文化按其地理位置而言,本应属于岭南文化,但在深圳,通用语言不是广东白话、客家话或潮汕话,而是内地的官方语言一普通话。全国各地的饮食、风俗习惯和民俗文化在深圳都能看到。这表明,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深圳文化具有浓厚、典型的移民色彩。深圳移民文化精神或深圳人格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浓厚的商业意识,开拓创新和务实竞争的精神,生活与工作中对时间的重视及工作的高效率、重创造、讲享受的幸福观念,兼容并包的心态和独立进取的人格等。

——摘编自刘志山《移民文化及其伦理价值》

材料二 随着经济和政治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移民对加强世界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移民对民族国家管理控制其领土事务的权威、能力提出了挑战。大量移民的移入带来不同的文化,使移入国民族的同质性和共同的价值观遭到挑战。移民要融入当地社会,需要克服许多因素,诸如移居国的语言、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在当代,国际移民的一个重要的新趋势就是高技术移民的增加。大量的高学历、智力型的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及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等优秀人才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李芳田《国际移民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文化的内涵及由此形成的独特伦理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移民的主要影响。
2021-06-0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仿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11月,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生产粮食的农民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购粮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量将余粮售给国家,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在墙市对机关、团体、学校、企业等的人员,可通过其组织进行供应;对一般市民,可发购粮证.凭证购买或暂凭户口簿购买,"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不久,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有资料显示,"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进入21世纪之后,一些省区借助城镇化的东风,开始不断推出户口迁移新政策,这些户籍新政的普遍特点是放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赵文远《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新中国初期和新时期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认识。
9 . 人口迁移

材料一 西晋永康元处(公元300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主中原腹地洛阳,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等相继南迁。……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国内移民现象是闯关东、走西口。闯关东(关东泛指今东北地区)即明清至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简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关东之所以叫” 闯“,是因为清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不准内地人迁入。随着日、俄势力不断蚕食东北,清政府解除封禁,鼓励移民实边;走西口(西口泛指长城以北,主要是内蒙古一带)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生活较困难,以及内蒙一带边防的需要,山西、陕西等地民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大批难民涌入关内,达数十万之众。”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市民为躲避战乱,或匿身附近农村,或迁居租界,许多人扶老携幼逃亡武汉、上海等地。抗日战争时期,约有10万难民迁入陕甘宁边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河南发生近百年来罕见的特大灾荒,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

材料三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0多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小的农民加入兵团。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也相继成立。20世纪80年代 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西部人口涌向东部、南部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


(1)依据材料一,在下图中分别画出“闯关东、走西口”的主要路线。

清朝疆域图(1820年)


(2)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三条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要求:多角度思考,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规定,缴纳10美元登记费即可领有西部160英亩的土地作为份地,耕种5年后即归其所有。法案大大激发了东部贫民、南部解放黑奴、欧洲新移民西进的热情。截止1875年,西部各州共吸纳人口400多万人,其中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的移民高达100多万。为开垦土地、开发矿山、修筑铁路,许多当地印第安人遭到驱逐、屠杀,被迫迁至荒凉偏僻的保留地

——摘编自田雨《近代美国西进拓荒运动的遗产》

材料三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央提出西进新疆、安边固疆的号召,要求驻疆部队积极拓荒生产。1950年,进疆部队垦荒5万多公顷,实现粮食大部分自给、食油蔬菜全部自给。195410月,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此后,全国各地大批复转军人和科技人员西进新疆,加入兵团行列。兵团遵循不与民争利的原则,保护维吾尔族同胞利益,他们向沙漠要良田,在戈壁建新城。1962年,初步建成2000多公里长的边境沿线林业带。1966年,兵团总人口达到148.54万,拥有农牧团场158个。

——摘编自兰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原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西进拓荒”与中国“西进新疆”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西进新疆”的重大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