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包括洋务运动初期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洋务运动中期派遣船政留学生赴欧美学习海军与船政。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是探索救亡图存的一种方法。当时的有识之士不甘心国家如此沦落,多次谋求改变,也逐渐将目光锁定在教育问题上。为了满足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要,120名幼童于1872-1875年先后分四批送往美国高校留学。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也是中国近代留学的首倡者之一。洋务运动中期派出了船政留学生到欧洲各国学习船政与军事,并在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

——摘编自季玟希《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材料二   甲午中日海战的失败震惊朝野内外。日本在几十年前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而在此次海战中竞一战而胜。日本的快速进步不禁令朝野上下纷纷提出以日本为师,并开始鼓励留学生赴日留学。1896年,政府派遣13名学生赴日留学。1898年,张之洞选派二十多人到日本学习,并进入日本陆军学堂。1903年,清政府采纳张之洞奉诏拟定的《奖励游学生毕业章程》并公布实施,此举将留日运动推向高潮。这段时期也被称之为留日运动的“黄金十年”。

——摘编自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时期官派留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留日运动的“黄金十年”出现的原因。
2021-07-1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代乃至汉代以前,官僚并不是“生成的”,而是依“以学干禄”或“学而优则仕”,或所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做成的。大约从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典型的专制官僚统治发生了新变化。古代初期封建制度下的世卿世禄在名义上虽不曾恢复过来,而其替代物却已产生。 方壮猷先生曾对其评述道:“这个时代他们的力量,无论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都充分表现他们的 优势。”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唐代官员初入仕途径统计表


——摘编自刘海峰《唐代选举制度与官燎政治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相比汉末至魏晋官僚政治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并简述其意义。
2021-12-18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士族阶层格外重视家庭教育,以使本家族在朝代更替、战乱不息的年代里繁衍不衰。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中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目须早教勿失机也。”儿童及早进行教育的好处显而易见,早教主要在家庭中进行,由父母承担教育的职责。父母要把爱护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既要循循善诱,又要严加督促。门阈士族多以儒家学说严格教育子女并兼传道家之言。出于立身扬名的需要,士族人家还对子女进行艺能教育,主要是据其家传传统,各有所重,文学、书法、音乐均是其教学内 容。颜之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家中长辈要有意识地为子女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因为身教重于言传。情景教学、因势利导等教学手法以情境激发才思,也深受士族家族推崇。

—— 摘编自张承宗、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

材料二  在明清帝王倡导家教“化民成俗”的要求下,在商业和文化并重的地区,徽商“贾而好儒”的习俗氛围,使得一般民众对于子弟的教育颇为重视。为人立世,当以品行为先,正如绩溪商人章策所言:“立品为先,词章为末,务崇实学,勿鹜虚名。”子弟入学前,徽商自觉承担教育子弟的责任,使其具备基本的识字诵读能力,入学后,则与教师密切配合,支持学校教育。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还会从培养子弟为商贾所必备的意志顽强、敢于冒险、简朴节约等 素质入手突出训练其长于书算、善于贾道等能力。徽商对子弟自立的要求格外重视,教育子弟自小就要树立靠个人力量谋求生路的志向,不能自立之人,就会破败家业,让先人蒙羞。

—— 摘编自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家庭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
2021-12-18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B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提倡军国民教育的德国战败,军国民教育的衰落就成为必然趋势,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随着实用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一些教育团体为改革大做舆论宣传。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仿效美国颁布了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1923年9月,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体操课改名为“体育课”,规定初中及高中分别加授卫生、生理等科。对体育课学时做如下分配:小学体育课占总课时的10%;初中体育课为16学分(其中,生理占4学分);高中体有为10学分(包括健身法)。(注:《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半年内每周上课1小时为1学分)。体育课程内容以田径球类运动、游戏等为为主,并一律清除了兵操。

——摘编自萍国吴等《近代体育课程改革及其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壬戌学制”改革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壬戌学制”改革中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