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出国留学的浪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学生赴美留学。其中最小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摘编自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部分)

阶段留学方向和群体人数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留美幼童学生群1872年起4批共120唐绍仪、詹天佑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国初期:觉醒、救亡、革命阶段涌向日本的留学群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摘编自周棉《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次留学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留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湖南长郡、雅礼中学、河南南阳一中、信阳高中等湘豫名校2020届高三12月联考)至春秋时期,家臣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异姓家臣的任用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家臣的职能由管理卿大夫家事扩展到执掌国家政权,家臣权力上升且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家臣制变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B.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推动了宗法制的发展完善D.社会阶层固化趋势逐步增强
2021-01-20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重难点01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1872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学制""邑中不得有不学之户,家中不得有不学之人"。大学的许多学科和诸多领域都短时间内完成西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879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教育令》,规定儿童最低必须接受 16 个月的义务教育。1906 年,日本的义务教育时间发展到了6年。1910 年,日本小学升初中的男生比例是 14%,女生是9%,最初是前三年男女合班,后来全部合班。日本 95%以上的男性,90%以上的女性都接受过教育。

材料二   1900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改革科举,清政府乃于 1901 年 9 月颁布兴学诏书,改书院为学堂。1904 年清政府颁布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和张之洞等拟定的近代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分量仍很重。1905 年清政府废科举,1906 年正式成立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于 1912—1913 年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即"壬子癸丑学制",强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废除了读经课和不合民国宗旨的教科书,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1-05-1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到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扩大服务,选拔有效的班子充实政府职务。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命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摘编自《英国政治制度史》《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新阶段”的表现?并说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变化原因。
(3)从中英两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得到怎样的认识?
2021-01-19更新 | 101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英国近代选举权的变化和文官制度的确立发展反映了民主化进程加快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材料一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试概括英国选举权变化历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6 . 治国之要,在于选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府人才选拔制度发展历程示意图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政府除了国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还要管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新事务。当时国王、贵族仍主导着文官的任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18501870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趋势。
(2)19世纪以来,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根据材料二,试评析这一现象。
2022-03-1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北江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在立国之初便制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他们把程朱理学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在中央和地方,广泛设立各类学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学校教育得到了恢复和较大发展,至乾隆年间达到全盛。清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制定种种学规,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与控制,书院经过曲折发展,逐渐成为了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在官学教育发展的同时,社会上涌现出实学教育思想,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抨击传统教育,提出了“公其是非于学校”、经世致用等观念

材料二   鸦片战争的失败结局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暴露了中西文化差距的严重事实。预中国传统教育必然要面临和应对来自西方的挑战。太平天国为主体的农民革命运动,否定儒学的独尊地位,提出了普及平等教育的向往。以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思想先导作用。教会学校的建立、洋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使西方的教育、科技、实业、外交、军事等内容逐渐落户中国。

——材料一二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2022-02-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在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指导下,我国第一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级中学普通科历史暂行课程标准》诞生了。该标准在知识内容层次上,世界近现代史内容占世界史课程的50%以上。还特别强调:“今日讲习外国史,尤当注意近世帝国主义的发展与最近民族运动的大势”“关注当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历史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精神层次上,要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文化自信和开放的世界意识。可以说,该标准目标制定十分全面,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育人价值。1932年,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1929年版相比基本保持不变,主要在其基础上将本国史和外国史的目标由原本的10项精简至6项,并提出外国史学习目标上要突出强调学习欧洲国家的发展历程,取长补短,以应用于本国。1940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进一步精简至3项。在能力目标上着重强调让学生通过相关史实的学习,认识共同抗日的大背景,理解各民族必须相互团结,才能抵御侵略,最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抗战的自觉性。

——摘编自姚远《近代以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发展及现实思考》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于1956年至1957年间颁布了我国第一套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该大纲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斗争归入国际社会主义斗争之中,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发展相关的内容在大纲中占有接近一半的比重。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求通过世界历史的必要知识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叙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革命手段对民族解放的重大贡献,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意识和劳动品格,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1996年,颁布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将高中历史课程重新划分为必修与选修,形成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设置大幅减少了政治制度史的比重,增加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也较容易理解的经济、文化、科技史等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部分增加了近代工业与科技的发展;中国现代史部分增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增加了世界优秀文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大纲清晰的设立了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两个层面的教学目标。这种形式的教学目标不仅强调了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历史学习能力培养的梯度性,不仅着眼于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需要,也兼顾到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摘编自赵亚夫《我国历史课程改革走向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后期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发展的趋势,并简析其意义。
(3)综上,概括影响历史课程标准或大纲制定的主要因素。
9 . 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朝代时间主要制度
西周到春秋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476世官制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举荐、军功授爵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代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220381九品中正制
隋一清5811912科举制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
(3)简要说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2年《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指出:“劳作在各科教学的实验、实习中和课外另定时间教学,不列于教学科目内。”1950年至1955年教育部颁发的五个课程计划都只在高中阶段设置了“制图”课,制图内容主要是与工农业建设有关的各种图样。这一阶段的“劳作"和“制图”课没有单独的学科和教学内容。

198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订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几点说明》首次提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1988年我国开设德育,取代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也被列入德育内容。

19928月教育部颁发《九年又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在小学阶段设置“劳动”课。在中学阶段设置“劳动技术”课。使学生“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2001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投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摘编自艾兴、李佳《新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演变、特征与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