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春秋时期,世人所言之“利”多为“公利”,主张“义以生利”,二者并不矛盾。战国时期,“义”与“利”逐步对立,从不耻于言“利”到热衷于追求“私利”。这一时期义利观的变化(     
A.根源于各国变法的政治诉求B.重塑了当时社会文化主流思想
C.折射社会大变革的发展潮流D.弘扬了法家重视功利的价值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春秋前期,秦、晋韩原之战中晋惠公被俘,晋国内曾召集国人以征询改立新君的意见。晋惠公遂派人回国,以国君的名义将一部分土地赏赐给国人,名之曰“作爱田”。这反映了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影响B.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C.重大事务采取集体决策D.兼并争霸战争的频繁
3 . 夏商周三代是早期国家时期,“邦”只是荒野之中的文明据点,邦与邦之间的荒山野地都没有明确的领土归属,所以三代所谓疆域,实际上是一种文明据点联结成的点状结构。下列对于“早期国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B.缺少文字记载而没有进入文明时代
C.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的初始国家
4 . 周人经常将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本根”与“枝叶”的关系,认为“以本制末、以下事上”是天经地义的常理,并且强调“君异于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匮,君二多难”“并后,匹敌,两政,耦国,乱之本也”。这种观念(     
A.保证了统治集团内部团结B.凸显了以族权强化君权的理念
C.实现了统治权力高度集中D.助推了王权和神权的紧密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殷商崇尚“天命”,最终走向残暴而导致国家灭亡。周人在吸取商亡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以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为主导的礼乐文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A.周人沿袭了商代的治国理念B.周人治国有更多的人文色彩
C.儒家思想已被统治者所推崇D.神学思想对政治影响的加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载,商朝君主太甲因不清明,被臣下伊尹放逐于桐宫;周厉王因暴虐无道,引发国人暴动,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朝政,时人对此却不以为怪。这反映了当时(       
A.君臣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C.宗法血缘关系逐渐瓦解D.廷议方式有助于减少中央决策的失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问政于箕子(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建议他除了“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人”。武王十分钦佩。这反映了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影响力
B.重大事务采取集体决策
C.商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强大
D.神权政治占据主导地位
8 . 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在营建新的都城之时,必须先选择“国之正坛”和“木之修茂者”,用于建造宗庙和神社。 在都城的布局上,宫城一般位于城中心,宗庙、神社位于宫城前方的左右两侧。由此可知,夏商周三代
A.神权处于统治地位B.宗法体制已经形成
C.中央集权日益完善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西周时国人暴动可以赶走天子而不受惩罚,直至春秋时代,国君在重大问题决策时还需要“询国人”“谙万民”,国人干预“立君”“迁国”,甚至“出君”“就君”的事也屡见不鲜。这主要表明,中国早期国家
A.践行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B.制定礼乐制度促进权力认同
C.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D.君主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西周建国之后,周公指出:国王是上天之子,故称天子,受命于天管理所辖区域;如果管理者不合格,不能以德服人,则可以革除上天之命令,即革命,如周朝之推翻商朝。这说明西周统治者
A.重视宗法血缘的作用B.吸取夏商统治的经验
C.建立起中央集权统治D.注重政权合理性解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