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唐玄宗时.因对外战争和有军事行动需要,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十道采访使多由军使兼领。安史之乱后, 采访使职务也是多由节度使兼任。肃宗时,诏停来访使,又先后在全间设立35个方镇,增设四十余观察使道。这一系列举措表明(     
A.地方监察权与行政权合并B.地方藩镇势力进一步发展
C.地方行政级制设置发生改变D.中央力图强化对地方的集权
2 . 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造成唐朝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设刺史B.设都护府C.设三司使D.设节度使
3 . 史家常用“内重外轻”和“外重内轻”论述中国历史上的集权与分权。“内”指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权,“外”指地方政府和地方分权。由外重内轻引发割据,加速王朝瓦解的是(     
A.秦、西汉B.东汉、唐C.唐、北宋D.南宋、明
2022-11-18更新 | 1413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宋人尹源曾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下列符合尹源看法的是(     
A.分封诸侯使唐朝由盛转衰B.藩镇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C.农民起义加速了唐朝衰亡D.藩镇实际上都服从中央的管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开元十年(722年)八月,唐玄宗采纳宰相张说的建议招募壮士充当宿卫,不问色役(指徭役种类),都从优待遇。于是逋逃者“争出应募,旬日,得精兵十三万",这些“争出应募”的人多为长安的市井之徒。这一举措(     
A.反映了崇尚武力的价值观B.提高了将领军事才能
C.体现了国家兵制的局限性D.提高了人们应募的积极性
6 . 唐代规定,官吏不得在本籍任职,而且不许在本籍所在州县的邻县任官。还规定凡职责相连或监临检察的官职,亲族内需要回避。此举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对地方的监察
C.瓦解宗法制度D.防范地方割据形成
7 . 唐朝后期,各路节度使或新列税捐,或截取户部钱财,然后把所得的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进献给皇帝,称为“羡余”,实际上就是皇帝向节度使的索贿,这成为中央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这一现象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B.中央财政的窘境
C.藩镇实力的削弱D.赋税制度的变革
8 . 唐玄宗前期,西北、北方地区各民族活动频繁,边地州府防务渐重,朝廷组织军事行动也多跨地域,从内地和边地各州县抽调包括府兵在内的人力、物力集中于边疆重镇。如何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统一军事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节度使制就是在此形势下建立的。据此可知,节度使的设置(     
A.削弱了内地的军事力量
B.保障了边境地区的安定
C.导致外重内轻局面逐渐凸显
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9 . 唐代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地方官制的失当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2022-05-11更新 | 632次组卷 | 77卷引用: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三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到唐朝后期,“道”逐渐成为一级实体行政区划,地方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体制。和唐代“道”性质演变类似的是
A.秦朝的道B.汉代的州C.元代的行省D.清代的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