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4 道试题
1 . 体国经野

材料一   《史记·夏本纪》写道:“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董作宾认为,殷墟卜辞中的侯、伯、子、男诸称谓在殷商时期皆可为诸侯的爵称,商代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分封制度,这与西周推行的分封制度是相同的。

材料二   作为周室屏藩的诸侯,是经过周天子的册封而后成立的。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是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组织起来的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同体,不同于过去那种由古代氏族部落各自分蘖繁衍而形成的族邦组织。那些在夏商时期构成当时“天下万邦”政治格局的所谓“邦”、所谓“国”,都不是夏商王朝人为分封的结果,而是早已存立于世的地方组织。

——摘编自沈长云《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材料三   汉唐地方层级都发生过从二级向三级的转换,二级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央直接管理地区过多,负担较重,于是增设州等层级,协助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管理。但增设的层级,往往容易变成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引发割据问题。

宋代的统治者发展了“虚三级”的体制,即路、州、县三级。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与州牧、藩镇节度使不同,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地方事务一分为四;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路,这虽然容易造成管理的复杂和混乱,但是不容易导致地方长官权力过于集中;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宋代地方制度的设计,体现了“防弊”与“分权”的原则,使宋代的地方政府虽是三级制,但没有造成东汉末、唐后期地方割据的情况。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1)辨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分封”概念的不同。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角度,分析宋代的路与汉代的州、唐代藩镇的异同。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宋朝行政体制中,向有“州郡为本,县为末”的理念。北宋徽宗以后,县赋税负担沉重,士人多不愿出任县令之职。南宋与金对峙过程中,众将领兼领地方诸路财权,分割朝廷在地方的财利,逐渐形成地方财政分权的严峻局面。南宋绍兴六年(1136),宋高宗下诏选浙西十四县、浙东九县、江东八县、江西四县、福建四县和湖南一县,合称“四十大邑”。四十大邑的知县多由政事堂直接任命,并给予其州通判的待遇。以此为契机,政府明文规定“不任县令不除(担任)监察御史”“初改(提升)官人必作令(县令),谓之须入”,并禁止在县一级增税。此后,县级行政逐步作为南宋官僚群体施展抱负的晋阶之地。秦汉以来以郡为地方行政中心的状况逐渐改变。

——据吴业国《南宋“四十大邑”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四十大邑”改革内容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四十大邑”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宋朝新建,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开展了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963年出兵两湖,964年平定后蜀,971年平定南汉,974年平定南唐,978年平定福建,979年最后攻下北汉。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     
A.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B.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
C.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D.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
2023-03-04更新 | 999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代的驿兼有“官旅”(官员旅店)和“邮传”(文书传送)两种职能;宋代时,驿成为单纯的官员旅店,“邮传”职能由新设的、较为密集的“递铺”承担。这一变化(     
A.提升了国家行政效率B.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
C.密切了各地民众联系D.促进了各地商品交流
5 . 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大郡州不及万户不置”;至于武臣驻地(     
A.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B.制度化导致因循守旧
C.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D.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变革。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来看,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的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体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一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摘编自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材料二   在中国社会形势动荡不宁,人心思变的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斗士开始热情的向中国人民宣扬自由、民主和革命的思想。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经过英勇的战斗,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华民国南京政府仅仅只存在了几个月,政权便被袁世凯所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最终宣布恢复帝制。在这样的情形下,民国并没有民主可言,正如孙中山所指的那样,“失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

——摘编自方敏《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之际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所做的主要贡献,并分析“民国并没有民主可言”的原因。
7 . 北宋初期,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并设“监司”分别掌握财政、司法、民政平仓救济等事务。此外,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由此可知,宋代(     
A.力图改变地方势大的局面B.不断扩大阶级统治基础
C.旨在防止武人割据地方D.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衡
8 . 如图为某一朝代某时期中央所辖军队(人数)部署图。判断该朝代是(     
A.东汉B.唐朝C.北宋D.元朝
2023-01-12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9 .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宋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安者。其中“不能自安”和“大不可安者”指(     
A.藩镇割据和边防危机B.宦官专权和积贫积弱
C.外戚专权和军备废弛D.农民起义和财政危机
2023-01-05更新 | 3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2022-12-31更新 | 424次组卷 | 25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