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1 .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
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2019-10-12更新 | 198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卷
2 . 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务,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A.转移宰相的权力
B.提高三司的地位
C.加强君主的权力
D.消除地方的割据
3 .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可以总结为:卑官变高官,高官变虚衔,差遣变实官,佐官变正官,正官变虚衔,中朝官变外朝官,中央官变地方官,长官变为机关本位。这一变化
A.体现了官吏来源途径多元
B.符合政治发展的要求
C.反映了选官制度不断变化
D.表明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4 . 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2019-09-22更新 | 1269次组卷 | 48卷引用:人教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题
5 . 宋初国政

材料一:当财用匮乏时,枢密院却不断增加兵员;当民生日困时,三司使(主理财赋)却仍取财于民。中书见民生艰困,又不会着枢密院减省兵员和三司宽免赋税以解民困。

——根据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意译整理

材料二:宋太宗两次北伐(辽国)失败,转而对辽取守势。由京师至北边之间无险可守,只能在平原上筑堤储水,设置寨铺,抵御辽军南下。而辽方则由守势转为攻势,从此契丹骑兵不断南下纵横驰骋,宋军被动挨打,连遭败绩。

——樊树志《国史概要》整理


问题:
(1)分别概括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2)结合史实,分析这些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
2019-08-24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学年上海青浦区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题(一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现代学者中,许倬云先生曾运用社会分层理论,从上、中、下三层关系纵论中国历朝政治统治的得失,别具只眼,异峰突出。仅举其标题或可略窥大意:西周的包容——上层的坚凝;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汉代政治权カ的基础——中层的坚凝;东汉的缺失一上层与中层的断裂唐代的用人——中层的变化;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明清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断裂。这是切入到政治体制架构的内部观察,将中国历史细化的理路,其中特别重视中层的作用,认为凡是具有坚凝的“中层”,并能起上下转合作用的,一般治理国家都比较成功。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辩”》


评析材料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真宗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包拯两次带头组织台谏官集体谏诤,阻止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仁宗说:包拯的唾沫星子都溅到我的脸上了啦,不得不取消了原来的任命。这说明宋朝
A.台谏制度已经相当成熟
B.君权与相权矛盾很尖锐
C.皇帝知人善任心胸豁达
D.文官政治制约君主专制
2019-08-12更新 | 328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7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9月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8 . 下面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宋代

A.确立了分权制衡体制
B.相权遭到进一步削弱
C.建立了完整监察体系
D.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9 . 北宋初期,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到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交战于庭”。这种现象反应的本质是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在相位之争
B.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C.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利对等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637年)以后,在朝廷决策工作中,把宰相参议朝政改为由宰相议定朝政,然后奏闻,皇帝行使批准权。建立起皇帝专制——三省分权——政事堂集议三者相结合的新的中央集权的体制。门下省下设的政事堂的集议也就是三省宰相决策会议,成了御前决策会议之外的另一个高层次的决策会议。此种宰相决策会议既以“议定朝政“为职任……他可以充分发挥作为皇帝幕僚的集体宰相的作用,并对三省分权制具有协调的功能,克服了前此存在的由于中书省与门下省分掌出令和封驳以至造成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或相者相互依违知非不举的弊端。

——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

材料二   (北宋)从太祖开始,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将权利集中于皇帝,削弱了各级长官的权力。为防止宰相专权,设置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以分散其权力。

在北宋以前,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管民、军、财政,三者鼎力,彼此不相知。

——朱瑞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宋代》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及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宋中央机构设置的异同。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