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元代《中庵集》中记载:“天子理万物”,无法亲自处理之事,则交由中书代为。中书省,以天子之令,执宰天下,“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中书省出现擅权现象B.皇权独尊受到威胁
C.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D.宰相权力得到加强
2022-02-13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据《元典章》记载:内外大小衙门,'一应干部系军、民、站、金场、银冶、茶、盐、铁户、课程、宝钞、刑名、选法、粮储、造作、差役等事,毋得隔越中书省辄使闻奏”,“谁奏呵;吃棒子者”。这反映出,元代
A.皇帝权力受限B.采用集体议事
C.宰相权势较大D.刑法极其苛密
2021-03-2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3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3 . 《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唐朝、北宋、明朝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每逢遇到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君主为了集思广益,要召集或责成宰相等召集中央有关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共同讨论,达成初步的共识后,将廷议结果呈达御前,由君主裁决。它既区别于君主通常的听政方式如早朝等,又与各个职能部门内部讨论、议决有关问题的“部议”相区别。

材料 《尚书·周官》记载:“议事以制,政乃不迷。”西汉参加廷议的包括会卿(政府理政大臣)列侯(国家元老)二千石(熟悉京师地方情况)大夫(“掌议论”)博士(“掌通古今”)。东汉时,“凡国有大造大疑,太尉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有时也吸收其他高级官员参加,而且参加者要“署议”。北魏时,“参论国治,经纶王道,以为常式”。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明代的廷议形式为群臣集议,但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统于一二尊官”。

——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廷议制度的特点。
(2)指出这一制度在唐代以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2019-09-1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泾华学校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创立行省制度
6 . 《宋史》卷1161《职官志一》记载: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兵马。该现象的出现说明了
A.吸取唐朝藩政割据的教训
B.北宋效仿唐朝的中央官制
C.北宋初期相权限制了皇权
D.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做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