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石器时代的文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云南元谋上那蚌发现的石制品,主要是石英岩打制的刮削器,也有尖状器和石片,主要用锤击制成,加工方法粗糙。在发现的化石中也有许多哺乳动物的肢骨碎片,有的有明显的人工切削等痕迹,其他还有一些烧骨和大量炭屑。据此可知,元谋人(     
①已经学会用火   ②从事原始农业   ③过着迁徙生活   ④学会打制石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6-0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6月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大汶口文化晚期,安徽淮河流域遗址数量显著增加,人口规模较早中期明显扩大,有的聚落已达400多人;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遗址数量增加到110余处,遗址规模和人口数量进一步扩大。由此可推知, 当时(       
A.原始农业逐步发展起来B.王权辐射的范围不断扩展
C.早期国家形态日益明显D.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浦江上山遗址入选了“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该遗址出土了万年稻米,堪称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源头。还发现了不同形式的灰坑、灰沟、柱洞及由柱洞构成的木构建筑遗迹。遗址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特征。据此可知上山遗址(     
A.已经出现中国最早的原始村落
B.从事原始农业且生活逐渐稳定
C.即将迈入中国阶级社会的门槛
D.开始出现社会贫富不平等现象
2024-06-0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一份考古报告指出:雷厝(云林麦寮)遗址出土的文物丰富,有史前陶片、青花瓷片、硬陶、瓦片、玛瑙珠、铁器、丰富的海贝,及鹿、羊、牛、猪等兽骨,而以鹿骨最多。遗址年代约距今540-340年间,推测应属猫儿干文化。学者根据文物内容,推断这个文化已与中国有交流,支持学者看法的主要依据应是(     
A.铁器、海贝B.鹿骨最多C.青花瓷片、硬陶D.瓦片、玛瑙珠
2024-05-1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Lambda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南稻北粟”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布局。但是,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显示,历史上稻、粟作物的种植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一个双方重叠的混作区。这个区域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出现,晚期基本形成。该研究表明,新石器时期我国(     
A.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水稻B.粮食品种呈现南北交流的趋势
C.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体系形成D.产品交换推动贫富分化的出现
2024-05-1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Z20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墓出土的蚌塑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蚌塑龙形,把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推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据此推断,西水坡遗址(     

A.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
B.原始农耕已产生,种植水稻
C.工具材质以石、木、铜为主
D.典型代表器物为“蛋壳陶”
2024-05-14更新 | 23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严文明在《考古是科学也是艺术》一文中叙述了学术界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历程。下列所摘内容,按认识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1959年,夏鼐首先将其命名为良渚文化
②良渚古城的发现,表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③梁思永首先把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遗存划归龙山文化的杭州湾区
④超大型水利工程等的发现,一个东方古国的雄伟面貌便呈现在世人面前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①
2024-05-12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被誉为“华夏第一村”的兴隆洼遗址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从而确立了中华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兴隆洼遗址的人们(     
A.开始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B.搭建了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C.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D.建造祭坛和神庙,制造各种精美玉器
2024-04-10更新 | 214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高三下学期4月选考科目适应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近年来众多先进的新石器文化的发现对传统观念产生了挑战。有的学者主张中国的长江流域一样是文明的摇篮,其进入文明的时间不晚于黄河流域。有的学者认为,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文明的起源应该是有许多地方,遍布中华大地。有的学者认为,虽然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中心的,但仍不能否认黄河流域是其核心区域。据此推断(       
A.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明显的多源性特征
B.黄河流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唯一发源地
C.长江流域文明是对黄河流域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D.中华文明是否独立发展而来还未有确凿的证据
2024-04-08更新 | 171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最新发掘结果和测年数据显示,普定穿洞遗址在早年发掘的地层之下发现新的地层,年代跨越旧石器时代中期末段、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将普定地区古人类活动史推至5.5万年以前。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贵州地区人类活动史,对重新认识约5.5万年前的“穿洞人”和研究贵州高原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面貌和格局,探讨现代入起源、中国西南地区早期人类适应性策略的转变、史前文化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A.历史记载的可靠与否须通过考古发掘加以核实与鉴别
B.不断发现的史料可以丰富人们对已知历史事实的认知
C.考古研究的最重要价值在于能够推翻原有的历史研究
D.最新科技的应用能够让史学研究立足现实,以古鉴今
2024-03-22更新 | 20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