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尚书》中记录了上古“明君贤王”在选任继任者时,是通过大臣举荐并经过多年考察其德行和才能是否符合条件,才能最终确定下来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认为城邦的治理是复杂的艺术,因而对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才能、品德等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城邦的统治者属于第一等级的公民,统治者的灵魂是由黄金构成的,具有智慧的美德。古希腊城邦是基于社会分工合作,理想国中各阶级具各各自的美德,不相僭越,城邦就达到了“正义”。

——摘编自许天蓝《论(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兼与(尚书)政治理想之比校》等

材料二   《唐律疏议》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体现”法自君出,权尊于法”的原则。法律“出于礼则入于刑”“德主而刑辅”,“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谋叛、不孝、不睦、不义等等被纳入到刑法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大多与国家有关。

罗马统治者也够分到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私法。而私法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摘编整理自《唐律疏议》,张锐智《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与孔子相通的政治理想。简析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法律文化与古罗马法律文化的不同。并说明二者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0-07-0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