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汉的兴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东汉《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也,可别稻及兰”,“别稻”即移栽。成都东汉墓出土的水田模型显示,水田内每块秧田都有整齐成行的秧窝,其行距、窝距一致,极易让人联想到“育秧移栽”的秧田;广东佛山东汉墓出土的水田模型,田块被田埂分成六方,在第五方田中,有表示秧苗的筐点纹和插秧俑。据此可知(     
A.文献记载的真实性须经考古发掘验证B.东汉广东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更高
C.考古发掘证实东汉成都推行育秧移栽D.东汉水稻育秧移栽技术有所发展
2024-04-2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东汉时期,诸多地方宗族组织成员通过服膺儒学,与国家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由通经而以察举征辟进入官僚队伍,实现了宗族势力的官僚化、士族化。据此推知,东汉宗族势力的发展(     
A.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B.影响了魏晋时期的政治生态
C.规范了地方基层治理D.促进了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
2024-04-27更新 | 276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东汉前期,士大夫有理想化的情绪,恪守节操,“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但到东汉末年,拒绝出仕而选择留在田园,接受辟举再解职,或者当朝做官却保持一种对政事的疏离,这些都会给士大夫带来社会声望。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清议起到激浊扬清作用B.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
C.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D.社会舆论影响士人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如表为文献中记载的汉代皇帝的一些做法。它反映出当时经学(     
文献记载内容
《汉书·宣帝纪》(宣帝下诏)传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其令郡国举孝弟,有仁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
《汉书·杜周传》(成帝在对策时说)天地之道何贵?王者之法何如?“六经”之义何上?人之行何先?取人之术何以?当世之治何务?各以经对。
《后汉书·光武帝纪》《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汉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
A.成为朝廷处理政事基本依据B.在统治者的异化宣传中趋于僵化
C.逐渐罢黜其他思想成为正统D.被作为处理社会事务的法律规范
2024-04-23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5 . 在两汉时期,皇帝赐民以爵的措施在即位、元服、立皇后、立皇太子或者瑞兆降临时实施。如朝廷立皇太子时,仅对继承父位的男子即民户的嫡子进行爵位的赏封。由此可知,赐民以爵旨在(       
A.昭示皇恩浩荡B.规范社会秩序C.完善官僚政治D.强化基层治理
2024-04-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七)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6 . 在汉代乐府诗《羽林郎》中,民女胡姬可以“春日独当垆”,奴仆冯子都可以食用“金盘脍鲤鱼”,卖酒与食肉的行为就这样自然地发生在了街头巷尾。这一描述折射出当时(       
A.封建盛世的极度辉煌B.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
C.汉代高贵饮食平民化D.农渔生产技术的进步
2024-04-2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四)历史试题
2024·江西·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汉宣帝时,社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甚至形成“户异政,人殊服”的“八方殊风”的风俗景观。而到东汉后期,已经不能勾勒出如西汉后期那样明显的“九州异俗”的风俗地理区划。材料反映出汉朝(       
A.风俗地域差异变化不大B.儒家教化不断深入
C.治国理念出现较大调整D.开始实现政治统一
2024-04-23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下图是江苏省铜山县洪楼汉墓出土的画像石(部分)。画像石的上层为迎宾人物图,下层右侧刻墓主人及其家人坐在殿堂上观赏杂耍,左侧屋内有几个妇女正在编织劳作。画像石上不仅人物众多,形象准确,而且表情动态、身体姿势也各有特点。据此判断,以上史料能够用于佐证(     

A.庄园生活的丰富B.社会矛盾的激化C.科技成就的突出D.政治危机的到来
2024-04-1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东汉后期,巴郡太守但望上疏,请求分巴郡为二,主要理由为:辖区较广,自西汉中期后未曾变化,而人口的增加、产业的兴盛等因素,加大了管理难度。这反映了当时(       
A.地方豪强势力急剧膨胀
B.区域经济格局有所改变
C.地方官员治理能力低下
D.边疆地区治理难度较大
2024-04-16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法律体系中专门设有犯罪为奴的《收律》,秦简《法律答问》中有多处涉及“收其妻、子”的规定。籍没的场合如此广泛,民众动辄犯禁,随时都有可能沦为官奴婢。汉文帝继位不久,就“尽除收帮相坐律令”。此后,很少再见到籍没罪犯全家的做法,但是“今农夫五口之家……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的现象日益严重,到了东汉,有人批评时政说:“夫奴婢虽贱,俱含五常,本帝王良民,而使编户小人为己役,哀穷失所,犹无告诉,岂不枉哉?”

——整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

材料二 (明朝隆庆年间)看得本县路冲地狭,民少商多,以十分为率,二分务农,尚有八分说牙。……每现年里甲,每里仅存二三贫户,有司所费不赀,里长指称,恣意重科,苦将贫民锁押,买完方行释放,只得卖儿䰞女,破产倾家。里甲萧条,十室九空。而富商大贾,坐享厚利。当道者惟见市肆之繁华,不知乡野之疾苦。   

——摘自《仪真县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文帝“尽除收帑相坐律令”所体现的治国思想,概括秦汉奴婢来源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经营方式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仪真县“民少商多”的成因。结合所学,列举清朝针对“里甲萧条”所采取的制度改革。
2024-04-12更新 | 162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金华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