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汉的兴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战国秦汉时期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佃农,学者李根蟠的《汉魏之际社会变迁略论》一文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城市交换经济尽管相当发达,但仍然没有脱离自然经济的范畴,它的基础是封建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学者何兹全的《战国秦汉时代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佃农》一文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城市和城市交换经济十分发达和繁荣。城市交换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主导的和支配的地位。整个社会的走向、发展规律,是在城市交换经济的主导和支配下向前走动的。

——摘编自何兹全《战国秦汉时代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佃农》

针对材料中的观点,赞同、反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均可,也可以任选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释清楚,史论结合,逻辑合理等)
2024-04-1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东汉时期,司空第五伦提出,“贵戚可以封侯以富之,不当以职事以任之”。李固主张“设常禁”,令“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他们的这些主张意在(     
A.限制外戚宦官的权力B.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C.缓解社会的阶级矛盾D.加强豪强地主的势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公元196年,曹操接受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下兴立屯田,当年即收获万斛粮食,屯田制遂向北方各地推广。与此同时,为解决战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的问题,曹操迁徙人民以充实雍州等心腹地区,各郡县官吏也致力于“招怀流民,兴复县邑”。上述举措(     
A.旨在实现百姓安居乐业B.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C.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东汉时期,有这样一群人拥有特权,朝廷用人主要从他们当中选取,累世尊贵显达。另外他们还广占土地,隐庇人口,拥有私人武装,横行郡县,权势有时超过官府。材料可用来印证东汉时期(     
A.外戚宦官相互勾结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地方豪强势力膨胀D.边疆地区动荡不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尚书本为“少府(负责皇帝私财及生活的机构)属官治文书而已”,至光武帝时,则逐渐转为行政职位;东汉李固曾说:“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出纳王令,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尚书的这一变化(     
A.消除了宦官专权乱政的现象B.适应了君主专制发展的需要
C.完善了官僚队伍的选拔制度D.反映了宰相权力的不断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揽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这能说明当时
A.官僚机构臃肿B.外戚势力膨胀
C.豪强地主横行D.宦官把持朝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为东汉画像石,画面中描述的主要是豪强地主庄园生活,上面一格主要刻人物,下面一格刻庄园的一角。在这个庄园的院落里,正在进行杂技表演,主人及其家属、侍从正在观看:而另一个房间里的织女却在继续从事着纺织生产,有的纺纱、有的络纱、有的摇纬、有的织布。据此可知,当时
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B.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D.与民休息政策成果显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汉末天下大乱,汉献帝全无皇帝的尊严,袁术完全无视其存在,公然自立为帝,成为对手攻击的有力借口,很快败亡;曹操始终没有迈出取而代之的最后一步,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这反映了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社会对君权神授的蔑视
C.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力强大D.豪强地主势力威胁皇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西汉的诏令文本中,皇帝多以“奉宗庙”的身份呈现。从东汉宣帝开始,诏令文本中出现了唯一较为固定的另一种皇帝身份“承大业”。此举旨在
A.彰显继承先王功业的正统性B.推动宗法制度瓦解
C.强化君权神授理论的影响力D.加快解决王国问题
2021-04-27更新 | 17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