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汉的兴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2022-07-14更新 | 7145次组卷 | 68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丹河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汉官仪》记载,东汉时期,百官在每年年尾会获得一笔“腊赐”(类似“年终奖”),其中大将军、三公能得到钱20万(一说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官俸。这一做法易导致(     
A.世家大族势力膨胀B.高官贵胄贪腐成风
C.社会等级秩序崩溃D.阶级矛盾走向激化
3 . 如图为东汉画像砖戏虎图,据记载,汉代搏兽活动很兴盛,皇室园囿中饲有多种禽兽,以供游乐。当时的人们认为猛兽是可以驯服的,百兽驯服听命是国泰民安的瑞兆。据此可知,此类画像砖(     
A.证实了汉代国家统一安定B.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D.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西汉末期,王莽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改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并称“三公”。东汉建立后,一切官僚机构的名称都恢复西汉旧制,唯有“三公”遵从王莽的改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光武帝又去掉“三公”前面的“大”字,增设将军,使其地位和“三公”相等。这反映出东汉初期(     
A.专制皇权得到加强B.三公制度逐渐瓦解
C.官僚政治趋于成熟D.中枢制衡机制确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已失去对西域的实际控制,但西域于阗国仍坚持发行铸有汉字的货币“汉怯文二体钱”,并两次遣使人朝奉献。这反映出(     
A.中西文明之间交流频繁B.丝绸之路保持长期畅通
C.对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D.西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东汉时期,多位皇帝登基时皆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实上主宰了朝政。到了东汉末年,起兵争夺天下的地方军阀往往也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东汉
A.君主专制制度存在弊端B.制度赋予皇帝的权力较小
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崩溃D.郡国并行的危害并未根除
2022-05-18更新 | 539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无立锥之地”;王莽改制,加重掠夺,致使农民倾家荡产,绿林赤眉应时而起;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毒害、敲诈百姓,“民不堪命,纷纷起义”。据此可知
A.两汉农民起义原因完全相同B.两汉农民阶级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统治阶级激进改革激起民变D.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
2021-11-16更新 | 328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王莽称帝后,大量更改地名,如为体现以“新”朝代“汉”朝,将安汉改为安新,汉阳改为新通;为体现吉祥,将曲逆改为顺平,符离改为符合,无锡改为有锡;为体现儒家孝道,将亢父改为顺父。为此,其诏书中新改之地名常需要注明原名。这一改革措施(     
A.推动儒家思想向民间渗透B.导致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混乱
C.造成行政资源的大量浪费D.深刻改变了东汉的社会习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东汉时期,私人经传讲学之风盛行,是官僚士大夫集团形成的一一个重要途径。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经学的家族, 特点是世代相袭,父子相传。这一现象(     
A.激发起全社会崇经向学的风气B.推动了社会阶层逐步趋于固化
C.完善了凭才学入仕的选官制度D.使得儒学的正统地位日趋巩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及其子景帝在位期间,坚持“无为而治”。汉文帝曾经减免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并立为定制。汉文帝一度将“算赋”(人头税)由120钱减为40钱,景帝则将男子为国家服徭役的年龄由17岁推至20岁。文帝、景帝自奉节俭,屡次下令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汉文帝废除了秦朝的连坐制,将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改以笞刑代替,景帝又减少了笞刑数目。在边境地区,汉文帝与匈奴继续实行“和亲”。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二   下表内容为中国古代史上几个时期的政治状况

时期政治状况
秦末秦始皇大兴土木,漠视民生,迷信严刑峻法:农民起义频发;六国旧贵族趁机起兵复国,天下大乱。
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相互争斗;正直的士大夫抵制外戚宦官专权,出现“党锢之祸”:张角等发动黄巾起义;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西晋后期晋惠帝缺乏理政能力,八位宗室藩王卷入宫廷政变,导致“八王之乱”;天灾频发,流民和内迁诸民族的起义此起彼伏。
唐末五代十国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藩镇割据,政局不稳,内乱频作:农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北方民族南下,政权更迭频繁;昏庸、残暴之主比比皆是。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写出该时期,并简要说明造成其政局动荡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