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汉的兴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王朝在部分地区恢复封建形态,分封诸侯王国。汉景帝以后,王国的地位等同于郡。经西汉一代的变化,郡级政区(郡与国)数量与秦代相比大幅增加。西汉末年的郡国总数增至一百零三,共统辖一千五百八十七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郡国的管理幅度为十五个县,也还算适宜。但是对中央政府而言,要直接管理百来个郡,这个范围却是太大了。因此汉武帝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部,作为监察区。首都周围诸郡由司隶校尉部统辖,其他郡国则分属十三个刺史部,每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按六条规定检察地方长官的行为,但不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刺史的品秩只有六百石,而郡太守的品秩却是二千石,“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这种以小官监察大官的制度行之颇为有效,郡太守大都能克尽厥职,奉公守法,汉宣帝因此甚至发出“与吾共此(指天下)者,非良二千石乎”的感叹。

——摘编自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

材料二   东汉初年,郡县设置并无变化,但两汉之际的战乱造成人口锐减,为紧缩行政开支,减少赋役负担,刘秀裁并四百多个县,并裁去郡都尉,将其职权合并于太守,使太守权力明显扩大。同时,刺史的权力也呈扩大趋势。西汉刺史作为皇帝耳目权势很大,此后其实权又不断扩大。东汉中后期因战事渐多,刺史常率兵出征,并利用兵权勾结地方豪强。

——摘编自赵炎才《中国传统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以来地方行政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的因素。
2022-12-23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2022·河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西汉文景时期,全国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占人口总数的90%以上。到东汉后期,佃农﹑依附农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以上,而自耕农的数量则不会超过75%。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现象加剧B.土地私有制度发展
C.人口数量急剧膨胀D.地主庄园经济出现
2024-02-25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金卷》B卷
3 . 尚书本为“少府(负责皇帝私财及生活的机构)属官治文书而已”,至光武帝时,则逐渐转为行政职位;东汉李固曾说:“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出纳王令,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尚书的这一变化(     
A.消除了宦官专权乱政的现象B.适应了君主专制发展的需要
C.完善了官僚队伍的选拔制度D.反映了宰相权力的不断增强
4 . 汉朝在政治制度上大体继承了秦朝,同时又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学习小组为了厘清这一过程,找到了如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   三公称曰冢宰,王者待以殊敬,在舆为下,御坐为起,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

——范晔《后汉书》

材料二   武帝从贤良文学或上书言事的人当中,先后拔用了严助等人,在他们的本职以外,另给侍中、常侍等加官,让他们出入禁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大政……武帝还用宦官为中书,掌尚书之职,比用士人更为得心应手。这些人在皇帝左右,逐渐在宫内形成一个决策的机构。

——吕思勉《秦汉史》

材料三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名,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指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范晔《后汉书》

注:《后汉书》为南朝宋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述东汉史事的史书。吕思勉编写的《秦汉史》成书于1947年。

1.根据三则材料,概括从西汉到东汉这一时期丞相与尚书的地位的变化过程。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
2022-12-0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因西汉末年外戚势力膨胀,侵夺皇权,导致王莽代汉。光武帝刘秀规定“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以防止外戚专权,明、章二帝继续奉行这一政策。这一政策(     
A.避免了外戚干政在东汉出现
B.导致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坐大
C.因形势变化而没有贯彻始终
D.使东汉陷入了宦官专权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西汉时期对开发边疆的移民,大司农会组织农耕并提供补给,政府还实行假民公田和赋民公田等制度。到东汉,大司农将发展农业的主动权交给了地方政府,豪族在开发农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批流民和欲求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豪强地主。这一变化(     
A.改变了传统“重本轻末”思想B.推动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C.加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D.弱化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2022-12-16更新 | 841次组卷 | 10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史记》中,司马迁将经济活动分为农虞工商四种。东汉时,“虞”这一利用山泽之利的行业在民间已经消失。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政府强化对经济控制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工商业者力量的壮大D.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疫病多少和流行时间长短与国家作为息息相关。有学者统计了两汉时期有历史记载的疾疫情况,发现西汉和新莽朝历时231年,有疾疫17次,平均13.59年一次;东汉历时195年,有疾疫34次,平均5.9年一次。这一变化说明东汉(     
A.气候变化灾害频发B.朝廷控制能力有所削弱
C.医疗技术出现倒退D.天人感应思想不受重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东汉时,刺史在其所监察之州有了固定的办公地点,刺史本人“不复自诣京师”,而是遣吏向司徒府汇报,并改变西汉州牧奏二千石长吏不称职者,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案验,然后黜退之制,使黜退之权归于刺史。上述变化
A.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B.冲击了中央三公九卿制度
C.为地方势力膨胀埋下隐患D.表明中央对地方监管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东汉初年,官府手工业作坊还有相当大的规模,盐铁业仍然为国家所掌握。到和帝(79—106年)时,政府被迫下令盐铁开禁,只设官收税。东汉后期,崔寔在《政论》中写道:“刀牟悉钝,故边民敢斗健士,皆自作私兵,不肯用官器。”这一变化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B.“工商食官”制的衰落
C.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D.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