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2-03-05更新 | 477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北省罗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门阀政治】

材料一 魏晋士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是东汉士家大族势力发展的延续……东汉至西晋时期,世族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不足以超越皇权。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从东晋时期的史实来看,士族在这一时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与此同时,皇权也不容许任何一姓士族撞自废立。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才得确保统治秩序的的平稳……淝水水之战后,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士族势力大不如昔,东晋政权也日渐势微,门阀政治呈现日趋崩坏之势……士族虽保留了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但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已不复存在,门阀政治逐渐回归于皇权政治。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材料二 在教育不普及而又信奉经典信仰的社会中,知识阶层极易获得平人们的尊重,而这种情况常常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淡薄。在魏晋南北期时期,学术的中心在士族集团,总体上来说,士族子弟即使不学无术,普通平民仍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他们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风上的优势。一方面,他们所自矜的礼法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寒庶成地主中也出现了很多“名节风教”之人;另一方面,一些士族门风日趋败坏,出现了不少家风沦替的例子,两方面的合力使士庶区别日趋泯灭,动摇了士族赖以生存的等级特权。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的理解。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隋唐时期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部分)历史学家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人物

评价

(清)赵翼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认为孝文帝一味学习汉族制度礼仪,以文治国,丢弃了鲜卑族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国势由盛而衰。

吕思勉

鲜卑无法永远凭借武力和汉族相持,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钱穆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白寿彝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通过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东魏)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

材料二   对改革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改革不适合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消极的汉化”,“是要用儒家的礼教代替一切”,是政治危机的开端。另一种观点认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做出了贡献。


(1)根据材料一,是哪位皇帝推动了洛阳城的振兴?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在位期间的重要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二,谈谈两种观点分歧所在并谈谈你对这场改革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