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汉末三国以来,为了补充内地的劳动人手,或为增补军队兵源,汉族统治者经常招揽或强制迁移边地少数民族入居内地。这一时期,中国的气候正进入到一个持续 6 世纪的寒冷期,居于北方边地的少数民族,也因气候原因大量南迁。下列政权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的是(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在军事上实行世袭领兵制。一支军队由某一将领固定带领,将领死后由其子或其他家族成员承袭。士兵对将领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一现象(     
A.成为中央权威衰弱的根源B.标志着士族政治的形成
C.易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膨胀D.加剧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3 .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屯田,第二年,下令“州郡例置田官”,把屯田推广到其他地区。政府将招募或强制迁移的流民“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司马之上逐级为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中央则为大司农总领,自成一系统,不属于郡县,政府对屯田民众收取50%到60%的田租。屯田的推行(     
A.减轻了屯田民众的田租负担B.不属郡县不利于中央集权
C.保证了社会生产的基本进行D.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魏晋时期,内迁的匈奴人被统称为“屠各(或休屠)”,后其姓氏多改为刘、王、金、张、董、梁等汉姓;南北朝之后,“屠各”之名很少再见于史籍。这一现象说明(     
A.匈奴人已经远徙他处B.民族平等得到了落实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D.战争磨灭了民族痕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的名号多是继承中原王朝的国号;辽宋夏金时期,辽人以轩辕氏、炎帝后裔自居。这表明(     
A.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B.华夏认同具有统一的内驱力
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开放D.民族交流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4~6世纪,内徙至中原地区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如匈奴首领刘渊,习读《易经》《尚书,尤好《左氏春秋》,至于孙吴兵法、先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氐和羌等民族也逐渐接受并使用汉语、汉文,以学习中原先进的礼仪制度和传统文化。这些现象的出现
A.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B.反映了游牧民族丰富了农耕文明
C.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D.表明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完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公元4世纪下半期,河西走廊分布着许多民族。如图所示氐人《耕地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民族差异逐渐缩小B.汉族王朝鼓励西北开发
C.区域经济趋向多样D.氐人普遍重视精耕细作
2022-05-13更新 | 709次组卷 | 7卷引用: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创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优质备课学案(选择性必修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三国演义》奉刘备为正统,并着力刻画了刘备的仁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的忠义,与曹操“乱臣贼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三言两拍”中许多作品也被注入了宣传因果宿命和忠烈孝义的内容。这种创作风格反映出
A.儒释道开始走向融合B.主流价值观影响文学创作
C.小说成为了文学主流D.小说创作为专制统治服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