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2024·黑龙江·二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曹魏张皇后被废一事,最早见于陈寿《三国志》,(嘉平六年二月)庚戌,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谋废易大臣(司马师)……事觉,诸所连及者皆伏诛。辛亥,大赦。三月,废皇后张氏。宋代学者胡三省,则指出司马师弑后而非仅废后,并强调曹操杀汉后伏氏,而司马师杀魏后张氏,此不惟天道,亦操之有以教之也。清代学者黄恩彤亦认为:窃谓(曹)操第弑后耳,司马(师)则不止弑后,且弑帝矣。不惟司马(师)之恶浮于操,亦天恶曹瞒,假手司马(师)以倍其报也。清代学者洪亮吉则援引刘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子以佐证,一为当时大臣文钦给郭淮的书信,太傅(司马懿)既亡,然其子(司马)师继承父业,肆其虐暴,日月滋甚,放(废)主弑后,残戮忠良,包藏祸心,遂至篡弑。二为毌丘俭讨伐司马师时向朝廷的上书,故光禄大夫张缉,无罪而诛,夷其妻子,并及母后,逼恐至尊;并指出该志《孙峻传》中亦有(孙)仪等自杀,死者数十人,并及公主鲁育(正史确载其被杀)等相似内容。

——摘编自黄树林   曾庆环《胡三省司马师杀张后说探微》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学者赞同“司马师杀张后”说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研究历史问题时应该恪守的原则。
2024-03-21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5 中国古代史(5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讲史小说

材料一   讲史小说大约兴起于北宋,在元明时期进入鼎盛。作者借用“讲史” 形式创作小说,以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三国演义》就是典型的讲史小说。

——摘编自朱维铮《走出中世纪》

材料二

《三国演义》相关回目涉及历史事件
第四十九回
第五十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赤壁之战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关羽兵败被杀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曹操去世
第八十回
第八十二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
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


魏蜀吴建立

材料三   关羽本为三国时期蜀汉的武将。进入宋代以后,他不仅受到国家祭祀,宋徽宗还赐以“义勇武安王”的神号,作为保佑宋代军事行动的武神崇拜。

关羽的故乡解州(今山西运城)是重要的盐产地,元明清时期来此的商人都会拜访关帝庙以祈求旅途安全、生意兴隆。在元代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中,关羽被塑造为山西盐商的守护神。        

明朝万历年间发生蒙古王公和西南土司的叛乱,平叛期间皇帝敕封关羽为“关圣帝君”。清朝乾隆帝对《三国志》中关羽“壮(勇猛)缪(名实不符)侯”的谥号不满,下令“关帝之谥,改为忠义”,在全国遍立关帝庙。

——摘编自田海《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等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讲史小说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内容举例说明。
(2)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关羽崇拜”逐步扩大的历史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为了使农民安于生产,他强调唯劝农业,无夺农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禁止豪强地主掠夺农民土地。诸葛亮很重视水利,他在都江堰设置揠官,派一千二百名堰丁对都江堰进行维护,此举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使成都平原出现了“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的繁荣景象。蜀汉地域较小、人口较少,诸葛亮多次伐魏,又多因粮尽而退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诸葛亮利用军队在汉中地区进行屯田生产。诸葛亮还利用蜀汉的自然条件发展手工业生产,蜀汉的丝织业得到了繁荣。诸葛亮实行盐铁官营政策,设置司盐校尉管理盐的生产和销售,设司金中郎将负责农具和军器生产。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在经济上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诸葛亮的经济措施。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3世纪末,关中发生饥荒,汉、氏各族大批民众被迫流亡到汉中地区,其中十余万人获准进入巴蜀。西晋益州刺史谋求割据自立,为收编移民而残害流民首领,各族流民在氐族人李特的率领下攻克成都,粉碎了其割据阴谋。不久,西晋政府又下令遣返流民。史载:“时罗尚(西晋新任益州刺史)贪残,为百姓患,而(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李特去世后,其子李雄领导流民再次攻下成都,李雄在部下及部分蜀中大户的拥戴下称皇帝。“雄于是下宽大之令,降附者皆假复除。虚己爱人,授用皆得其才,益州遂定”,“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   自秦朝以后,大一统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基调。比较来看,欧洲的面积与我国相当,但自古罗马帝国以后就逐步分裂为众多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而欧洲并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原人构建、各民族参与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原地区形成的科技文化和制度文化,成为周边各民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摘编自何星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元3世纪末大量人口迁入巴蜀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公元3~6世纪中欧人口迁徙的后果的差异。
2023-08-10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安徽安庆·二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蜀汉政权之所以采取刚柔相济的“威德”型治边模式,一方面,是要安抚西南夷部落民众,建枸稳定的大后方秩序;另一方面,则是要倾全国之力北伐讨魏。其中尚有“和戎”与“联吴”的问题,同样是面对四周众多分散力量连环互动的可能,从而采取了与之相关的宏观整体边防方略。诸葛亮治下的蜀地及其南面边地,通过多年内政外务良性互动式的努力,不仅蜀地内部“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即后院边地“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部于是始有姓氏”。尽管其主要的方法仍为羁縻,后人以为已开了土司制度的滥觞,可见他对后世影响的深远,不能不称为善理边政的重要历史典范。

——摘编自张新民《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蜀汉边疆治理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蜀汉政权“威德”型治边模式的历史影响。
2023-03-26更新 | 250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3中国古代史(非选择题)-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项汇编(统编版)
6 . 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史书编撰的体裁与体例类型多样,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各具特色的史书编撰体裁与体例(节选)   

史书体裁与体例内容
《春秋》编年体: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载史事以鲁国史为主,但不限于鲁国史的范围,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春秋时期史事
《国语》国别体: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顺序分国别叙述内容基本上是春秋时期史事。
编撰体裁虽是国别体,但以编年记事的方式叙述对各诸侯国的史事
《史记》纪传体通史: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通典》典制史: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以制度分门立目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的历代制度史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注:体裁是史书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纪事本末体、学案、评论等,体例则是史书的内部结构。


请你以一名史官的身份,就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或某一阶段编撰一部史书,说明你的史书撰写体裁与体例,并概述史书的内容。(要求:书名明确,准确说明体例与体裁,内容表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3-06更新 | 32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到了魏晋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其目的是侵夺牧场和掠夺人口。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居住地发洪水,两万多匈奴人在河西宜阳城一带落户。“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头上戴冠的旧习渐改为使用头巾,文人用以表示风流,军事将领则以为儒雅。周瑜“羽扇纶巾”流传千载,即为当时风习,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刻《竹林七贤图》就是明证。

——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影响。
8 .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成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使伯于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黜退昏官晋升清官)。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监狱)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魏香]曹操《对酒》

材料二   《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魏书》曰: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shunyi,铲除)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断书从事。…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主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收守者,不可胜数。是以胁(音义同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韩绣,待卿履不二来…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曹瞒传》曰: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终能总御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摘编自[东晋、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曹操《蒿里行》,概括曹操心日中的理想社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曹操各作两点“好评”和“差评”,并指出裴松之的评价立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英雄,乃如刘劭所言:“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主儁谓刘表曰:“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兴霸道,继桓、文之功者也。”184年,黄巾大起义,各大军阀趁机打劫,个个窥机夺权篡位,董卓、袁绍等大军阀都想称帝,但曹操只做丞相,辅佐汉帝。曹操把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都采用军事编制组织农耕,都为供应军粮而兴办。曹操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早在汉代末年,曹、孙、刘三大政治集团形成的时候,曹操已被斥为汉贼。周瑜谓:“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刘备在给汉献帝的奏章中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孙、刘政治集团所极力攻击的。

——摘编李思达《曹操形象演变》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曹操在当时为人称道和攻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对曹操作出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大军进兵滇池(今云南晋宁东),并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自此,整个蜀汉南方的叛乱被成功平定。平叛之后,诸葛亮从长远利益考虑,采取“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不仅任用当地土著为长官,还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他们自治;同时,诸葛亮命令李恢在当地兴修水利设施,并修复了一条已经断了一百多年,南中地区通往成都的道路,使得交通往来大为方便;诸葛亮还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引进牛耕,以改变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法,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原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此外,诸葛亮还顺便在当地统一了货币。开发南中,也给蜀汉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的一系列政策,大大改善了原来南中地区落后的文化和生活,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并从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专心对付曹魏,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

——摘编自马曜《诸葛亮安定南中和团结少数民族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在南中推行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诸葛亮的改革对蜀国的影响。
2021-11-04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宋基信阳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