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与西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
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
2018-01-09更新 | 1054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2 .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下图)一战即发。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东风”指( )
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处局面的长期存在。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
2020-01-22更新 | 378次组卷 | 39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8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模拟)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A.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B.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C.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D.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2024-01-28更新 | 168次组卷 | 25卷引用:北京市2020年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合格考)
5 . 《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2024-05-31更新 | 146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2019-10-11更新 | 485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随堂练习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些政权大多以“汉”“赵”“夏”“秦”为自己的国号。这反映出当时北方
A.少数民族开始汉化进程B.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
C.出现胡汉相互融合趋势D.地区经济文化均衡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材料或史实结论
A官渡之战,袁绍兵十余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曹操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
D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开发
A.AB.BC.CD.D
2019-11-06更新 | 395次组卷 | 15卷引用:新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随堂练习
10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统一的西晋政权短命而亡,原因不包括
A.少数民族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B.八王之乱削弱了统治
C.内迁的匈奴贵族灭亡了西晋政权D.内迁的鲜卑贵族灭亡了西晋政权
2020-08-27更新 | 25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课时同步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