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十六国时期,匈奴族领袖刘聪通读经史,对草书、隶书及写文章都十分擅长;羯族石勒爱好文学,在行军时也经常让儒生读史书给他听。这说明
A.少数民族领袖的文化素养高B.儒学成为各少数民族的主流思想
C.民族文化交融趋势得到加强D.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趋势明显
2022-02-1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由政府上层推行的一次对鲜卑族政权及其传统社会所进行的一场较彻底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鲜卑族入主中原时还处于游牧时代。进入中原后,由于受到先进的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开始向封建制转化。鲜卑族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和经济掠夺以及对其他民族残酷的统治,激起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不断起义;随着北魏的发展,在鲜卑统治集团内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北魏政权矛盾重重。

——摘编自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材料二   北方长期战乱,促成了各族人民的大迁徙,各族人民为了反抗共同的敌人,在斗争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加强了团结和友谊。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抓住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有利时机,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孝文帝改革之前,民族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存着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加强了与汉族地主的联系。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大力革除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政策,采取整顿吏治设立太学、选用人才等开明政策,不论胡汉,注重才干,使得大批德才兼备的汉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

——摘编自龚圣贤《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的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资治通鉴》记载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孝文帝此举产生的影响有
①彻底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   ②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③实现了北方与南方的统一   ④促进了北魏经济与社会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北齐画家所绘的《北齐校书图》中,名士们身着南朝衣冠饮酒高歌,挥毫泼墨,重塑了对六朝诗文高雅的想象。但据学者考证,这种“裸身之饮”(敞开衣襟聚会饮酒)其实与诗文聚会毫无关系。这反映了
A.六朝诗文受社会各界欢迎B.各民族完全认同中原文化
C.南北方地域文化差异明显D.南北方统一趋势逐渐明朗
2021-11-0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艺术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魏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南下“伐齐”,适逢秋雨连绵之际,道路泥泞,历经近一个月大军才抵达洛阳城下。孝文帝表示如果大家都不想南征,索性将国都从平城迁徙到这里在场的大臣多不愿迁都,但更不愿意“南征”。利弊权衡之后迁都洛阳之事,就在孝文帝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中顺利实现了。迁都洛阳,表明孝文帝改革
A.缓解了民族矛盾B.推动了国家统一
C.促进了社会繁荣D.顺应了历史趋势
6 . 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其时代潮流是指
A.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建立起本民族政权B.以武力建国,相互之间征战不断
C.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实行汉化政策D.摒弃北方上都,迁都中原洛阳
7 . 下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间坐标轴。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民族交融趋势明显B.政权更迭较为频繁
C.南北方经济不平衡D.儒释道的三教并行
8 . 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东晋长江下游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同化作用范围甚广”。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材料反映了
A.分裂对立阻碍文化认同B.经济发展已趋于平衡
C.不同文化区域差异加强D.分裂中蕴含统一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趋于多元走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严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摘编自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并分析其改革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0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2-04-08更新 | 20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九中学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