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人为宰相”。且“四爽之将”虽才略出众,“犹不专大将之任,皆以大臣为使以制之”。这些规定(     
A.稳定了边疆秩序B.完善了藩镇制度C.扩大了藩帅职权D.推动了国家统一
2023-09-2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剑江中学2022-2023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刘晏受命办理漕运,全力着手漕运改革,并受命招引流民,降低关中百姓赋税。漕运疏通之后“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南方漕运路线成为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     
A.唐中央集权面临的危机B.漕运决定了王朝兴衰
C.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D.中唐经济格局的变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安史之乱使唐朝出现一个很大的断层,可是唐朝并没有因此而分崩离析。唐政权不仅在安史之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而且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这一局面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较大(     
A.皇帝吸取教训稳定朝纲B.新设藩镇维持政权得以不崩
C.南方经济开发反超北方D.周边民族政权无力与唐抗衡
4 . 王夫之在撰文论述唐代中叶的政局时指出:“畿辅内地,河、雒、江、淮、汴、蔡、楚、兖、泗、魏、邢,咸弛武备,幸苟安,而倚沿边之节镇,以冀旦夕之无虞,外强中愕,乱亡之势成矣。”这可用于解释(     
A.安史之乱爆发的必然性B.藩镇割据形势的紧迫性
C.安史之乱造成的危害性D.安史之乱结束的可能性
2022-12-2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礼部侍郎王起建议:进士及第者的诗赋先送给中书门下进行详复,确认无误后由皇帝下敕,再由礼部放榜。然而在实操中,礼部多将及第的人名呈于宰相私第,待其确认无误后再放榜。这一现象(     
A.为朋党政治滋生提供了土壤B.优化了科举取士的程序
C.反映了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上(宋太祖)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摘自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节镇太重,君弱臣强”是汉唐两代留下的最为惨痛和深重的历史教训,这一教训,如同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时刻警醒着赵宋君臣。

——摘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二在地方治理的中间环节的设置和管理上,赵宋王朝……创建了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侔,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办公地点也不在同一州内……所以,终两宋之世三百余年,中央始终能够维持政权统一和政局稳定,地方上没有出现足以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可以说,路级机构分权制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摘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东汉末年、唐朝中期以后的相关史实论述“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留下的“最为惨痛和深重的历史教训”。
(2)在两宋三百余年的历史中,中央政权相对统一和稳定。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路级机构分权制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宋代地方治理上“分权制衡”做法被明、清所继承,结合明、清相关制度加以说明。
2022-12-2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安史之乱后,地方军政长官经常以任意名目摊派赋税,造成杂税林立。780年,唐朝的粮税分配,中央提成额为215.7万贯,而地方留成额为1400万贯。这表明唐中后期(     
A.基层治理混乱B.中央集权弱化
C.赋税改革失败D.政府财政困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悲剧故事,与这一故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黄巢起义B.安史之乱C.隋末农民起义D.陈胜吴广起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设置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下列各项中,描述“藩镇割据”局面的是(     
A.“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B.“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C.“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D.“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代大运河漕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唐高祖至唐中宗时期,每年漕运粮食一二十万石;第二阶段为唐玄宗年间,岁漕粮二三百万石;第三阶段为唐宪宗以后,漕运日益衰落,岁漕粮多则四十万石,少则十万石。经由大运河的漕粮数量越来越少的原因主要是(     
A.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B.黄河流域农业的恢复
C.社会动荡和地方割据D.赋税制度的应时而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