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唐代,最初作为巡察区划的道在中后期发展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道的长官如节度使、观察使转变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演变过程呈现出一种由虚三级制向实三级制过渡的特点。据此推知,这一变化(     
A.保证了中央对地方有效管控B.源于均田制度遭到破坏
C.蕴含着地方割据分裂的隐患D.说明边疆形势走向缓和
2024-02-09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元和二年(807年)至龙纪元年(889年),共有高级文官25人出任西川节度使,其中武元衡、段文昌、杜元颖、李固言等10人以宰相出镇成都,形成“硕德名儒”节度使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B.说明唐朝中枢机构出现异化
C.得益于藩镇割据问题的解决D.是导致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朝中期以后,朝廷往往为节度使加相衔,“并列衔于敕牒后,侧书‘使’字,故有‘使相’之称”。带相衔节度使入京朝觐时,可履行宰相一般权责,并享受宰相待遇。但“名是宰臣,当署制敕,至于密勿之议,则莫得闻”。由此可见,朝廷设立“使相”(     
A.重建了唐王朝的职官体系B.缓解了内轻外重的割据局面
C.提高了唐中央的行政效率D.适应了维护统治的政治需求
4 . 下为845-865年文臣(主要是朝臣)在藩帅(以节度使、观察使为主)群体中所占比例的示意图。

由此可推知,当时(     
A.中央集权有所加强B.藩镇控制了朝政
C.唐朝国势由盛转衰D.地方的动荡加剧
2023-07-16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唐初,每年通过汴河调运东南地区的粮食不过一二十万石,而高宗以后平均每年为二百三十万石,最高时达四百万石。代宗时期(762-779年)“每岁所运,或至百余万斛(石)”。自文宗至宣宗年间(827-860年),“岁漕江淮米不过四十万石”。据此可知(       
A.唐代粮食供给仰仗南方B.政治局势影响汴河运输
C.漕粮运输决定王朝兴衰D.农业粮食生产出现波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设置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下列各项中,描述“藩镇割据”局面的是(     
A.“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B.“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C.“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D.“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7 . 唐代后期,藩镇的纳贤措施十分吸引文士,文士追随藩镇节度使后能享有不少实际的权力,俸禄也不薄,因此,才俊纷纷效力地方藩镇。这一现象(       
A.导致唐朝迅速灭亡B.根源于选官制度的不公
C.影响晚唐政治发展D.表明政府治国政策改变
8 . 中国古代一自称“冲天大将军”者,率军转战长江、闽江、珠江流域,后挥师北上并攻下京城长安,在他的暴力扫荡下,“甲第朱门无一半”。这场暴力扫荡
A.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B.打击了唐朝后期腐朽统治
C.冲击了因循保守的北宋王朝D.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