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021-06-13更新 | 15605次组卷 | 128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选举·历代制》云:“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笔试中,字有脱误者、书有滥劣者、文理孟浪者,分别给予呼起立席后、饮墨水一升、夺席脱容刀的惩罚.这说明北齐的选官制
A.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取士制B.一定程度遏制了门阀政治
C.严格规定了考试实施程序D.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晋书》卷六十《张辅传》载:“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这体现了
A.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无法真正选出人才B.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非常重视个人品德
C.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D.魏晋时期中央集权制被破坏地方势力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有学者在解释古代某种制度时认为:司徒选择在中央任职的高官,负责考察散处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综合他们的家世官位、德才定出“品”和“状”,品分九等,状是根据士人德才行为做的简单评语。这一制度
A.继承了两汉乡里品评人物的传统B.使选官权力完全被地方州县操纵
C.以血缘作为官职世代继承的准则D.保证了优秀人才进入官僚体制内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晋书》记载,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笃信五斗米道,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职。驻守会稽时,遇敌人进攻却不作战备,反而告诉诸将佐“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结果被敌人所害。王凝之被朝廷委以重任最有可能是
A.照血缘世袭父亲爵位B.书法才能突出被破格录取
C.中正官员依据家世推荐D.科考成绩优异由吏部录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唐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寒士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他们显达后喜欢奖拔后进。据此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A.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B.限制了士族做官资格
C.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D.促使选官走向制度化
2021-09-06更新 | 615次组卷 | 16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晋初年,重臣卫瓘认为九品中正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谏言皇帝废除该制度;大臣刘毅也认为这一制度“未见得人,而有八损”,只是权宜之策。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
A.脱离了魏晋政治实际B.背离了制度设计初衷
C.弱化了人才选拔功能D.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颜氏家训·勉学》中记载:“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自荒乱以来……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这反映了南朝末期
A.家族门第观念潜滋暗长B.科举制度影响扩大
C.阶层固化局面得到改变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的强化,士族子弟“造次必以礼”“动依礼典”“动循礼度”“恒以礼法自处”,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儒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B.儒学是当时选官的主要依据
C.士族客观推动了儒学的传承D.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
10 . 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写出评语,吏部据此考核授官。据此可知,中正设置意在
A.确定人才标准B.选拔有用之才
C.加强中央集权D.稳定社会秩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