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确保各系统监察机构监察权的行使,宋朝逐步确立了规范原则、风闻原则、独立原则和互察原则。规范原则是监察权的界定以及行使监察权的法律规定。从真宗朝起,宋朝逐步制定有关台谏机构行使监察权的法规。风闻原则是指监察官员在向皇帝谏诤和对官员进行弹动时,允许监察官员不公开自己的信息来源。这一原则虽在宋朝以前已经实施,但到宋朝不仅适用于台官,还扩大到谏官和走马承受(路级监察官员)。独立原则是指监察官员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皇帝和其他官员的干涉。宋朝台官、谏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各路帅臣和监司,无不奉行这一原则。互察原则是指监察官彼此实施监察。台谏、给舍、帅司、监司、走马承受通判都实行上级对下级监察官的纵向监察,同时又实行同级监察官之间的横向监察。由此构成了一张遍布全国的比较严密的监察网,所有机构和官员都置于监察之下。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宋》(下)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监察系统四大原则得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监察网形成的影响。
2021-11-1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宰相官名前后五变:同平章事,左、右仆射,太宰、少宰,左、右仆射,左、右丞。宋代官制前承隋唐、后启明清,内容复杂,名实分离,是历代官僚机构设置最为复杂的一朝,也是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的一朝。特殊的职官分离现象在宋代官僚制度中尤为明显。在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武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抑制。由于宋代地方各级组织互相牵制,尤其路一级组织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圈和单一的权力中心,也就失去了割据一方的地理基础。同时,宋代行政区划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分治区域,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就削弱了地方分权的人事基础。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文官制度。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治国思想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集思广益,广纳群言……他要求大臣极力进谏,也要求他们接受别人的劝谏,不能以自己的意志要求别……孙伏伽批判唐太宗用刑过重,太宗觉得有道理,将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为了使纳谏能坚持下去,他建立了包括谏官、史官在内的政事堂会议制度,不但使谏官能了解朝政,而且令宰相不敢谎报政绩。

——捕编自李尚师、李光达著《治国方略史鉴》

材料二

经历了五代兵乱的宋太祖,切身感受到的是武将对皇权的直接威胁,因而对文臣、士大夫在认识上更为放心,故其有文官“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的看法。他公开要求武将学习儒经,是为了宣扬儒家的君臣之道和营造崇文的气象,而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武臣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张希清等《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材料三

清朝文字狱不仅数量较以往增多,也格外残酷。乾隆时期,大案迭起,是文字狱最恐怖的年代。据不完全统计,乾隆帝在位60年,制造的文字狱有100佘起。乾隆朝罗织的文字狱罪名甚多:讥讽官方推崇的理学和圣贤、诽毁皇帝或朝政、诋毁清朝或收藏诋毁清朝的违禁书籍等。中国封建文化专制到这个时期已发展为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恐怖统治。

——摘编自杨建峰主编《大清王朝十二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为“广纳群言”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主要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宋太祖的做法所体现的治国方针,并说明实施这一方针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朝前中期大兴文字狱的影响,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王朝治国思想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入宋,最高统治者(宋太祖)对文人士大夫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一是对他们不杀少辱,待之以礼;二是通过科举,广泛吸收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寄之以重任,委之以大命,在经济上也照顾有加;三是允许文臣广泛发表意见和上书言事,即使言辞激烈,也一般都能容忍;四是在君臣关系上,相对显得“平等”,他们可以同坐共桌,脱去外衣,一起饮酒,一起欣赏宫女歌舞。

——摘编自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革新》

材料二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准再管地方民政。这些勋臣武官,也在长期混乱中厌倦了,不再争持。他们仅拥一官号,中央给他们在首都供给了大宅第和丰厚俸禄,叫他们安住下来。如你是江苏督军,中央还是保留你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你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了。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这些知州知府,本来另有官衔,都是中央官,带着一个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他的本职还是一中央官,而暂去管某州某府的事。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太祖崇文抑武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崇文抑武变革的影响。
2022-12-25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国家政治决策的信息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对于信息渠道的重视与经营,增加了合理决策的可能性。不同系统的众多机构、相互交错的多条途径,自不同角度提供情况报告,其主要目的在于减少消息虚假、来源梗阻的可能性。发现问题时,朝廷经常布置诸司协同“会问”,注意多层面的检查,甚至特派专使进行“勘验”,以便多方位复核所掌握信息的可靠程度。宋代的诸多信息搜集传递系统是相对独立地进行运作的。多途信息渠道的最高协调机构,主要是执掌中央政务权力的政事堂,而信息搜集的最终汇聚点,是君主的“御前”;对于国家大事最终的处断裁决,原则上也出自皇帝。

——摘编自王小甫等编著《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在美国政治文化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被称为“旋转门”。智库(Thinktank)的学者摇身一变,成为政府高官,直接参与政府决策;政府官员退出官场,摇身一变又成为智库学者。美国智库较高的独立性确保了其研究成果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不被人为因素或外界因素所左右,成为智库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的根本保证。智库的大量存在反映出美国社会的思想高度活跃,多元化的思想观点经常相互碰撞,火花频现,竞相呈现影响力。当危机发生时,智库提出各种策略和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智库参与政府决策,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专业性,弥补了政治家专业知识的不足。学者们可以通过“旋转门”踏入政界,政治家可能通过“旋转门”回归学界,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成为美国政治的一道独特风景。

——摘编自王波《“旋转门”与美国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政治决策的特点并分析这种政治决策方式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智库独立性的意义以及美国政治“旋转门”现象形成的历史条件。
2023-01-0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王朝结束了唐末五代长期纷争的历史局面,使统一局面成为历史主流,这种统一局面的维持与宋朝确立的文官治国体制有很大关系。在宋代的行政体制中,州级政权是中央治理地方的桥梁,它既是一个正式的和完整的地方财政体系,也是地方最重要的司法审判体系,还是有效地贯彻中央政策法令、维持地方统治秩序的关键环节。在州级政权体系中,知州(府、军、监)是长官,通判是副长官……通判除同判郡政外,还监督、制约知州,不带军职,专门负贵州中重要的钱谷收纳,这种安排对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有利的。

——摘编自苗书梅《宋代州级属官体制初探》

材料二   元代行省长官及其下属官员“受命于朝而后仕”,按照规定,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元朝中央政府还从军事权上控制行省长官调动军队的权力;从财政权上控制行省70%的财赋收入;从司法权上审查行省的大案、要案;从监察权上强化对行省长官的监督。综上所述,元代加强对行省的控制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使元代“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摘编自赵旭国《也谈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兼与范红军先生商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史学家陈邦瞻认为中国历史出现了三次历史大转变。从远古至战国时代是第一次大转变,由汉代至唐代是第二次大转变,从唐代至宋三次大转变。三次大转变开启了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路向,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思想变迁、风尚习俗等内容进行新旧交替,成为中国历史巨大的改革时期。

——摘编自郭学信《唐宋变革观的研究和审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请选择-次历史大转变,谈谈你对这次大转变的认识。(要求:史实明确,表达清晰,逻辑合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不是割据性质的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其动乱多是内部兵乱,不是割据叛乱。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虽然不属于割据性质,但是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唐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关系,因而深刻影响着整个藩镇割据形势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最后黄巢起义打破了这种格局:举足轻重的中原型藩镇大部分被野心勃勃的朱温吞并;边镇动辄举兵犯阙;东南型藩镇也不再供给唐朝财源,唐朝的灭亡只待时日了。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

材料二   唐末“内为奸邪阉宦之所制,外为强臣藩镇之所遇,号令不出国门”。五代“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缠地”。连年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北宋建立之初,与抑制武将的措施相对应,宋代统治者大力扶持文人入任,以文人充斥国家各级政府机构。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备受排挤的庶族地主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日益壮大。宋代建国伊始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形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社会经济局面,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土地的私有化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化,到宋代基本定型。

——摘编自杨钰胗《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藩镇势力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