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进奏院始建于唐代安史之乱期间,一般由藩镇自行选举所属幕职担任,其主要职责是接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宋代设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并对进奏官进行厘选,一般以八品文官或三班使臣充任,仅为传递公文的文书官员。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A.监察制度的延续性B.地方力量的发展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选官制度的完善
2 . 宋太祖即位后,下诏编写前代史书。宰相王溥主持编纂的《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两书于建隆二年(961)完成,王溥主持的《五代会要》成书于乾德元年(963)。此外,臣僚还撰写了不少关于五代的史籍。宋初的上述做法(     
A.凸显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B.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诉求
C.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D.践行了程朱理学的政治主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自建隆二年(961年)起,宋太祖开始对藩镇执行“稍夺其权”的措施。《宋史》载,“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由此可知,宋初(     
A.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边防压力骤然减轻
C.中枢机构权力分化D.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退斋笔录》中记载,宋神宗打算处死一名转运使,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神宗沉吟良久后说“可与刺面(发)配远恶处。”门下侍郎章惇以“士可杀,不可辱”的理由反对,最后神宗只得作罢。据此可知,当时(     
A.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B.皇帝决策时的集思广益
C.治国理念深受理学影响D.君权受到官僚政治制约
5 . 宋仁宗时,宰相杜衍对皇帝私自发下的“手诏”,一概不予放行,“每积至十数,则连封而面还之”,皇帝也拿他没办法,只好称赞他“助我多矣”。据此可知当时(     
A.中央集权有所强化B.皇权受到相权制约
C.分权原则得到贯彻D.中枢决策权力转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据史料记载:“殿庐幕次(宋代政治活动中的等待场所),三司官为一幕,枢密院为一幕,两省官为一幕……御史中丞则独设椅子坐于隔门之内”。这表明(     
A.御史台是最高行政机构B.武将参政权力被彻底剥夺
C.空间分割体现事权分化D.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浓厚
7 . 赵宋王朝一改汉州、唐道的做法,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使司等四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侔,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办公地点也不在同一州内。这种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     
A.提高行政效率B.削弱宰相政治权力
C.强化地方管控D.建构国家治理体系
2023-04-13更新 | 1338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被认为是宋朝祖宗家法的实质精神。这种精神首先贯彻到制度的设计之中。以下官职或机构的设置与上述精神相符的是(       
①知州与通判             ②枢密院与“三衙”
③三司使与提点刑狱司       ④同平章事与参知政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4-08更新 | 504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宋人认为北宋的政治制度“上下相维,内外相制”,部分现代学者甚至称之为精致的“分权制衡”;在具体做法上,表现为常以中央之官兼地方某职,官、职分离,调动频繁。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设计(     
A.有利于规范地方行政B.解决了吏治腐败顽疾
C.消解了民族政权威胁D.易诱发积贫积弱现象
2023-03-23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鉴于唐末五代“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充足),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鲜(少)”,北宋统治者为保证各地赋税上交朝廷,采取的措施是(     
A.用文官担任枢密使B.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C.设参知政事为副相D.设置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2023-02-18更新 | 373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