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1 . 北宋大学士汪洙在诗文中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宋真宗也奉劝青年“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折射出宋朝(     
A.重用贵族的政策B.因循守旧的风气
C.男尊女卑的思想D.重视文治的方针
2023-11-1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宋代的中央机构,临摹了唐代的框架,虽有三省,但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二府三司的中央行政中枢体制,即中书门下掌行政事务,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中枢与枢密院持文武两柄,号二府二府三司各有分工、相对独立,惟皇命是从,理论上互不统属。此外还设有台谏系统,台谏乃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随着台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官制改革,取消了纠绳天子之权,台谏转而规谏宰相违失

                                                                           ——摘编自李艳《宋代中枢机构的构成及其制约机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至宋代中枢机构演变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中枢机构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枢密副使C.知府D.兵部员外郎
2023-10-14更新 | 134次组卷 | 50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个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提点刑狱……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摘编自《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   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编自谈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地方管理机构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中提到的内阁大臣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概括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6 . 宋初多次出现了中央夺地方的权、别官分散主官之权的现象,以致“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此外寇所以凭陵而莫御,仇耻所以最甚而莫报也”。材料意在强调,宋初(     
A.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B.地方藩镇割据的危害
C.边疆治理体制的缺陷D.君主集权统治的弊端
7 . 宋初形成“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局面,也出现“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状况。说明(     
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2023-10-04更新 | 509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新冀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认为周朝采用的封建制,致使地方方国或封国权力过大,中央政权无法对其有效 控制,最终采用了郡县二级制的治国方式。西汉初期,刘邦吸收周代的封建制和秦朝二级制 的优缺点,形成西汉特有的既有封国存在,又采用了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的体制。到了东汉 末年,原来只是虚设的州演变成一级行政机构,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就此形成。隋朝   对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混乱局面进行了有效治理,主要做法是撤郡、并省州县, 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唐朝进一步对州县进行合并,同时,设立 “道”来划分监察官员的巡察区域。唐后期为了边防军事需要设立方镇(亦称藩镇),道与方 镇逐渐融合,演变成了一级行政机构。于是,地方行政层级体制从原来的二级制变成三 级制。

——摘编自宋学文《中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历史嬗变规律辨析》

材料二宋太宗吸取唐朝失败教训,“杯酒释兵权”,对节度使“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谷”, 不许地方州郡一级长官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派文官担任州郡长官。又以天下土地   形势,根据交通线设置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分置经略安抚司、运转使司、提点刑狱   司、提举常平司,分别掌管地方的军、政、刑、财,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层级少,则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层级多,则管理链条长,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层级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存在一个可容忍的变动区间。地方行政制度的这种内在要求,接纳中央集权演变而来的新的高层政区,必须使原有的高层政区级别逐层下降,或取消,以保持地方行政层级的相对平衡。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以上地方行政层级,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至唐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规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监察御史曹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太监)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后经曹修古申诉,皇帝即刻下令杖责。这一事例可用来说明,北宋(     
A.宦官乱政现象较为突出B.崇文抑武理念得到发展
C.君主对监察官员的维护D.监察体制的严密性加强
10 . 宋初在方镇(藩镇)取消之后,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于是设立路来实行间接管理,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当,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系统,隶属于不同的中央机构。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初期(     
A.创新制度加强地方治理B.地方行政层级划分的混乱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D.推行重外轻内的治国理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