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值得注意的是图下部的跋文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图的编制者仍画上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以求理念上的不败。此幅地图的编制有当年的时代意义,如跋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言:“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所谓观者的“感发”就是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

——摘编自唐晓峰《宋代地图上的长城》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地图上标注长城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指出地图在宋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的功能。
昨日更新 | 233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24·河北保定·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太祖时,虽听缘边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雍熙三年,禁河北商民与之贸易。时累年兴师,千里馈粮,居民疲乏,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端拱元年,诏曰:“朕受命上穹,居尊中土,惟思禁暴,岂欲穷兵?至于幽蓟之民,皆吾赤子,宜许边疆互相市易。自今缘边戍兵,不得辄恣侵略。”未几复禁,违者抵死,北界商旅辄入内地贩易,所在捕斩之。……景德初,复通好,请商贾即新城贸易。诏北商赍物货至境上则许之。二年,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北商趋他路者,勿与为市。遣都官员外郎孔揆等乘传诣三榷场,与转运使刘综并所在长吏平互市物价,稍优其直予之。

——摘自《宋史》卷第一百八十六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互相市易”发生在北宋与哪个民族政权之间,并给出判断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上述民族政权贸易交往发生的变化;指出北宋“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的考量因素。
3 . 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     
A.提倡崇文抑武B.促进阶层流动
C.扩大科举规模D.改变国防颓势
4 . 学者李昌舒认为,靖康之难并非经济与军事的力量悬殊所致,恰恰相反,当时北宋的军队在数量和战斗力上均强于金兵,但由于思想的禁锢、士风的萎靡,面对社稷存亡的危急时刻,大多数士人或是避祸不言,或是互相攻击,导致战机一误再误。这一观点强调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集团墨守成规B.贵族阶级奢靡腐败
C.专制集权统治措施D.前线将领贻误战机
2023-08-28更新 | 940次组卷 | 9卷引用:202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记载,宋建国之初即“申明周显德三年之令,课民植树”。并于河北瓦桥一带“南北分界之所,专植榆柳,中通一径,仅能容一骑”。宋朝此举(     
A.意在劝课蚕桑B.增加了政府收入C.重在移民实边D.有利于加强边防
6 . 宋仁宗嘉祐四年,王安石作《明妃曲二首》,一时和者甚众,欧阳修也作诗以和。诗中写道:“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欧阳修此举旨在(     
A.批评汉朝和亲政策B.表达强硬的对外态度
C.谋求加入变法阵营D.支持王安石强兵举措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宋太祖将兵书列为禁书,不许校勘,不许刊行。到仁宗时,朝廷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后来又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将其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这反映出宋代时期(     
A.边防压力逐渐增大B.学术氛围不断宽松
C.官僚队伍日益膨胀D.科举选拔功能转变
8 . 北宋中期以前,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各国并未形成清晰的国界线,只是把两国自然形成的交界地域作为两属地带而放任不管。北宋中期,政府与周边政权商定划界,明确了双方的疆界线,并建立了相应的疆界纠纷处理机制和疆界文案保存制度。这反映了北宋
A.对外策略向妥协退让转变B.纲常观念影响边疆政策
C.正视周边政权的政治地位D.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021-05-07更新 | 1454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国人痛感国力不强,备受外族欺凌,类比历史,才使关于宋朝“积贫积弱”的看法逐渐定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不断强化,促使学界更改了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看法。城外也一样。二战以后,西方学术界反思传统的关于东西方文明的看法,开始调整以往关于中国文明长期停滞不变之说,渐次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中国文明“传统内变迁”说,进而到70年代的中古“经济革命”说。

——李华瑞《宋代经济:历史观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我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曲折的过程。早在公元前5世纪初,我国即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在世界上最先建立了封建国家。在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特别是在两宋统治的300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漆侠《宋代经济史》


(1)长期以来,人们关于宋代历史的看法,一直存在不同观点。分析其原因。
(2)指出你赞成上述中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