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进财物)而胜之势。荀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苏洵《嘉祐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这一时期发生了什么事件?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3)材料三中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2 . 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北宋承认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的合法性;庆历二年(1042年)辽索取周世宗时收复的关南十县地,宋增加银绢十万了事;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割让北中国与女真贵族。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宋代采取的治国策略是
A.重文轻武B.强干弱枝C.岁币政策D.守内虚外
2021-10-26更新 | 907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大联考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
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
D.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
2021-09-26更新 | 2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5章宋元
4 . 北宋真宗时期,驸马都尉石保吉因“卜夫盗财”,乞求真宗“特加重罪”治之。真宗日:“有司自有常法,岂肯以卿故乱天下之法也。”驸马都尉又请求“于私第决罚”,亦不许。这反映出北宋
A.依法治国日益彰显B.“君民共治”得以实现
C.文官政治逐渐形成D.政府治理意识趋于理性
2021-09-25更新 | 28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由于北宋境内养殖马匹效果不佳,故北宋政府与西蕃、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进行频繁的茶马贸易,即北宋用茶叶和丝绸等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这在一定程度上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促使北宋完成统一大业
C.阻碍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D.有利于北宋政权的巩固
6 . 宋代设有封椿库,将每年的结余收入此库,以备急用。封椿库的财物数量十分庞大。据说宋太祖时设立此库的目的是为了向契丹赎回燕云十六州,或将其作为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军费。关于封椿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宋朝彻底收复燕云十六州
B.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要藏富于民
C.有助于支撑宋朝长期的对外作战
D.封桩库的财物只能用于军事作战
7 . 北宋中期以前,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各国并未形成清晰的国界线,只是把两国自然形成的交界地域作为两属地带而放任不管。北宋中期,政府与周边政权商定划界,明确了双方的疆界线,并建立了相应的疆界纠纷处理机制和疆界文案保存制度。这反映了北宋
A.对外策略向妥协退让转变B.纲常观念影响边疆政策
C.正视周边政权的政治地位D.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021-05-07更新 | 1457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北宋危亡之际,画家李唐创作《晋文公重耳复国图》,描绘东周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遭流放,辗转流亡数国,最终重返晋国,当上晋国国君,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故事。李唐创作此画意在劝诫宋朝统治者
A.积极改革、扫除弊政B.重用贤臣、选拔人才
C.卧薪尝胆、实现复兴D.吸取教训、富国强兵
2021-05-05更新 | 298次组卷 | 4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庆历初期,国家面临空前的内外压力,各类社会矛盾愈益突出。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抨击积弊,力倡新政。范仲淹进《答手诏条陈十事》,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提出“端本澄源”的原则,这一奏章成为“庆历新政”的纲领性文件。富弼上章《乞编类三朝故典》,强调“法制既立,然后万事有经而治道可必也"。批评时政的士大夫力主复振祖宗之法。祖宗之法是新政派复振纲纪的楷模,也是他们主观上保护自己的屏障。

改革措施针对既得利益集团,如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等五条建议,在推行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新政的倡行者们,在变革启动阶段,谨慎小心。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入朝之初,主要精力用于对付西北边患。仁宗朝,朝政宽松,却又暴露出国家行政施为滞缓的问题,庆历改革未能成功。庆历之后,社会上仍然涌动着变革的思潮。

——摘编自任逸飞《宋仁宗的庆历新政,败给了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庆历年间北宋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知识分子人数众多,在社会上形成势力,他们作为政治上的一支独立力量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范仲淹提出传唱千古的口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王安石变法更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改革派和反改革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其中有许多无谓的党同伐异,争夺权利,但也反映了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由许多知识分子组成的政治家力量的强大。朱熹就认为汉高祖、唐太宗都是假仁义以遂其私欲,可是他却反对君主独裁。陈亮认为,生民之初,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应该为人民办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为代表的士大夫循着晚清经世致用的实学理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命题。虽遭遇举国冷遇的困境,却影响了后世国人对救国真理的探索过程。李鸿章更是敢于冲破藩篱,开启了近代化的历史征程。面对甲午战败,梁启超等人更是“以敌为师”,他在《戊戌政变记》中将变法看作是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尝试的结果,认为林则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是变法的萌芽。甲午战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之不足侍”,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从而促成“天下人士咸知变法,风气大开矣”。戊戌政变后的清末新政“不仅继承了洋务运动的事业,而且也继承了百日维新的事业”,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它同时又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改革的成果。辛亥革命后,面对社会乱象,孙中山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号呼。陈独秀也将新文化看作是国人救国方案和思想启蒙不断走向成熟的结果,认识到“价值观才是根基。没有多数国民之价值观念的转变,共和制度就成了无本之木”。新文化运动后青年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材料三   自从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真理,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可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导致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知识分子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行动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国人探索救国之路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2021-04-16更新 | 392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