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官学”转变为“私学”,进而发展为各种学派。各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思想家称为“子”。先秦诸子以春秋末年的孔墨显学勃兴为开端。而诸子正式形成并竞相争鸣,则在战国年间。其时之所以出现文化多元发展的盛况,至少与三个因素有关:第一、春秋战国去古未远,保有较多原始民主的遗存;第二、周天子地位下降,列国各行其是,政治多元为文化多元提供了条件;第三,正因为政治及观念的新权威尚未树立,而原始民主遗风犹存,故当年的士子普遍富有批判精神,这种犀利的社会批判精神增强了诸子学说的锐利性。

材料二   唐文化极一时之盛,表现在以博大的胸怀,如“长鲸汲百川”似的吸收异族外域文化。唐人不仅广泛接受胡乐、胡舞、胡装、胡食,使唐文化丰富多彩,富于阳刚之气,而且以空前规模吸收外域精华,外域文化如“八面来风”般涌入唐代中国,“使唐文化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化”,而公元6世纪至8世纪的唐都长安,更成为一个世界性都市,其中鸿胪寺接待了七十多国外交使节,其国子学和太学也先后接纳三万余名外国留学生。隋唐文明更是向外部世界辐射,如汉字、儒学、纲常律令、科学技术、中国化佛教等都对周边乃至更远地区产生了影响。

材料三   宋代的书院制度和私人讲学,促进了文化传播和学派形成,使自由议论之风发展。别具一格的“宋学”得以形成和繁衍……在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之外,还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宋代科技的辉煌发展是全方位的,地理学、地质学、医药学、冶金术、造船术、纺织术、制瓷术等都有辉煌的成就。这也是一个科学家辈出的时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沈括“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且创见迭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明五千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文化“极一时之盛”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各举出一个宋代贵族世界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具体例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文化、科技全方位辉煌的因素。
2023-12-0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梁平区等地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治通鉴》在探讨历史盛衰上体现出史学求通的思想,由于时代的特点,司马光总结历史盛衰经验,除关心秦何以亡,汉何以兴,隋何以亡,唐何以兴这些问题外,侧重探讨如何用封建纲常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司马光关于历史过程的王道、霸道的观点是保守的、倒退的历史运动观。《资治通鉴》选择史料的标准:一是求实,这是考异法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鉴盛衰,法善戒恶,这是政治、伦理道德的标准。司马光考史是为修史服务的,《通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学价值。《通鉴》在史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怀祺《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

——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治通鉴》的史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优秀史学著作的共性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