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初,定令又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敞。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也就是精神娱乐消费。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分析孟子政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宋代直接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科技成就,简析促使这一时期“市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
2022-07-04更新 | 232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授时历》测定的回归年长度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历法基本相同,在时间上则要早上300年,对于这一成就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辽阔的疆域便于选择天文观测点B.理学的盛行利于研究天文地理学
C.行省制度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扩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材料   郭守敬在天文、水利、数学等方面都颇有成就。元代他主持制定新历法,在全国设置27个测验所,实行实测。范围“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最北的北海测验所,已至北纬65°的北极圈附近,南至北纬15°的占城,每隔10°设一个观测站。经过精密计算和综合研究,在宋代《统天历》的基础上,在1280年制定出新历,元世祖赐名为《授时历》,其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回归年的实际周期相比只差26秒,行用364年,是我国推算最精确和使用最久的历法,也是当时最先进最科学的历法。郭守敬为了观测天象,创造了简仪、仰仪等近二十种天文仪器。其中1276年的简仪所达到的精密度,丹麦天文学家于1598年才发明了同样的仪器。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元代产生了中国农学史上享有盛誉的王祯《农书》。这部三十万言的著作综合了北方旱地耕作技术和南方水田耕作技术,第一部分“农桑通诀”,综论农业生产发展史,概述耕、耙、种、锄、粪、灌、收等各生产环节,以及林、牧、纺织技术;第二部分“百谷谱”,分项叙述了各种大田作物及素材、果树、竹木、药材的种植技术;第三部分“农器图谱”,详述各种农具,并附图306幅,是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后世农书所记农具,大都以其为本。此外,元代至元间还颁行《农桑辑要》七卷等农书。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元代在天文测绘、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探究这些成就取得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宋元其他重要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