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因繁多的政务和大量的奏章,一个人无法管理,故设殿阁大学士,由文人充任,批阅奏章,只可备顾问。到明成祖时,殿阁臣僚入值文渊阁,可以参预机务,但“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批答出自御笔”。宣德初年,明宣宗开始让内阁和个别部的尚书对中外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子疏面进上,称为“票拟”,然后呈皇帝“易红书批出”。及至正统初年,因英宗朱祁镇9岁登基,年龄幼小,太皇太后全权委政内阁,使内阁票拟制度化。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率相,亦可压制六部。然而,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虽然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顿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清朝建立之初,内阁、议政处、南书房三者的职掌分别是:“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须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后,大权归之,“机要章奏皆下焉。诏旨有明发、有密寄,由(军机)大臣面呈指挥具稿以进。自是内阁票拟特寻常吏事,而政本悉出机庭,兼议政,视草而一之”。至乾隆时,内阁权更轻,票拟本章只是例行公事,“凡阁臣不入枢府(军机处)者,则一切要政皆不得预闻,宰相备位而已”。

——摘编自[]管世铭(鹤半巢诗集·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首辅和宰相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初内阁地位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相继罢撇三位丞相,破格任命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改变了以列侯拜相的制度。布衣丞相的职位完全来自皇恩赏赐,难以形成与皇权抗衡时必须具备的自信。自公孙弘之后,丞相已经没有多少事权可言,然而国家政事有缺,汉武帝却依然追究丞相的责任。先后有李蔡、严青翟、赵周、公孙贺、刘屈楚五位丞相被杀。汉武帝还创设“中朝”(亦称“内朝”),从立制的即时效果而言,“中朝”与清雍正时创建的军机处颇有类似之处,可以收决策快、速、密之益。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明初的政治变动既是承袭唐宋以来已然的趋势,又是基于元代政治的一种反动。事实上,朱元璋在明初实现了空前的集权之后,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集权与效率的矛盾。终洪武之世,朱元璋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即便在临终前的生病期间,仍是“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不过,后世嗣君无法复制他的这种理政方式。

——摘编自王剑、李文玉《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对宰相制度的调整措施,并分析其创设“中朝”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对宰相制度所采取的措施及该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