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错误的是(   
A.《浅议商朝的政治制度》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清朝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D.《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2019-10-21更新 | 117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10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官印一曰“宝”,专称君主玺印,用玉或金;二曰“印”,是各官署、官员用印,三省、枢密院用银,六部以下用铜;三曰“记”或“朱记己”,用铜,尺寸略小于“印”,地方职司、诸军将校等使用。“寺观及士庶之家所用私记,今后并方一寸,雕木为文,不得私铸”。“文书有印,以示信防奸,给毁悉经省部,具有条制”。发送给其他机构的“行移文字”“若官文书脱误者,咨长官改正,其事理要切处皆用印”;中央重要部门的日常文书会专门委派官吏负责“对读印押”“点对印押”。

——摘编自邓小南《宋史研究诸层面》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置文书半印勘合。”其制:“以簿册空纸之半,而编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半纸册付天下布政使、都指挥使司及提刑按察司。所司以册合其号,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凡诸司印信,铸印局专管铸造,如有刑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在军队和边远地区有行移勘合、军事勘合、调军勘合、出关勘合、宗藩勘合、通贡勘合、外国勘合等等。

——摘编自黄才庚《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官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的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政务运行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1840年以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是该时期政治的主要特征,其中双轨制政治表现得尤为明显。明朝设立司礼监,“其长与首撰(内阁)对柄机要,书秉笔与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内阁一切事务须经内府堪合,方可行使。到了清代,双轨辅政体系仍在沿用,只是军机处替换司礼监与内阁构成双轨辅政体系,所谓“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毫无疑问,军机处在二者中占主导地位,但清朝并未因此而废除内阁,而是借内阁的力量来牵制军机处,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清末。

——摘编自余才忠《明清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3-12-1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份联合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起居注制度的变迁】

材料一   起居注是中国古代官方按照年月日期编次,记录帝王言行及朝廷大事的重要史书。北魏起居注制度既是中古起居注制度发展的集大成者,也是孝文帝改革在史官制度上的一个反映。北魏初期没有起居注官,太和十四年孝文帝创置起居注制度,太和十五年设置起居注令史。它既展现了孝文帝去除胡化、加强皇权控制的一种决心,也是北魏与南朝争夺华夏正统在史学上的需求。北魏后期由于政局动荡、皇权涣散及集书省地位的下降,起居注制度名存实亡。

——摘编自:曹刚华、刘欣宇《北魏起居注制度新探》

材料二   起居注在明代经历曲折发展历程。明初为初设与调整阶段,洪武中直至宣德年间起居注之职逐渐废止,万历年间得到恢复并延续至天启初。其官职设置变迁取决于皇帝、阁臣意志,职责履行也在二者控制之下,很长一段时间其职能因为皇权、阁权的压制而处于废止状态。明初设置起居注官,专门负责记注起居,随后其职责部分由他官兼任,万历年间起居注之职由翰林院官员兼任,更类似于差遣而非正式职官。明初的起居注曾短暂负责编辑史事,万历年间不仅要记录起居,编撰六曹章奏,还承担编撰史书的任务,二者逐渐合而为一。起居注记录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君主言动的据实直书减少,主要是诸司章奏的编辑整理。

——摘编自:鞠星《论起居注制度在明代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创置起居注制度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起居注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起居注制度在明代曲折发展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2023-08-2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巡抚"之名,起于懿文太子(朱元璋长子)巡抚陕西。永乐十九年(1421年),遣尚书蹇义等二十六员巡行天下,安抚军民。以后不拘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事毕复命,即或停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既设浙江巡抚;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以闽、浙道远,又设提督军务兼巡福、兴、漳、泉、福宁海道都御史。后改巡抚福建,统辖全省。

——摘编自《明史职官志》

材料二   嘉靖十一年(1532年)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廩、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都、布、按三司将处置缘由,备呈巡按知会。巡按御史出巡,据其已行之事,考查得失,纠正奸弊……其文科武举,处决重辟,审录冤刑,参拔吏典,纪验功赏,系御史独专者,巡抚亦不得干预。

——摘编自《明会典都察院抚按通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巡抚”一职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巡抚与三司、巡按御史的关系,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巡抚”一职设置的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明代的君巨冲突中,“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是天下为公观、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在士大夫观念中,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作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从人主为是。明代士大夫虽因官职不同,具体的政治诉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

——摘编自李佳《论明代的君巨冲突》

材料二 1837年,维多利亚继承了王位。首相墨尔本把女王寝宫中的侍官换成清一色的辉格党贵妇,诱使维多利亚在政治上采取了自由党立场。1839年墨尔本政府在下院多次遭到保守党批评,在围绕政府重要决策投票时,内阁仅获5票多数,墨尔本决定辞职并劝女王及时任命保守党(由托利党演变而来)领袖皮尔任内阁首相。不料皮尔得寸进尺,非要她遣散宫廷中的辉格党贵妇才会出面组阁。女王愤然回绝,皮尔拒不组阁。女王丈夫阿尔贝特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脱态度;尽量任用能在下院获得多数的人为首相。于是,女王邀请皮尔组阁,历时两年的“寝宫危机”以维多利亚的让步落下帷幕。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材料三 “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多数人比一个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和智慧,一项政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往往会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更为周全。”(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政治上采取的是一个专制和集权的结构,其中最主要的集权就是皇权。在皇权专制的背景下,也曾经出现过汉武帝、唐太宗等一些明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国汉朝、唐朝的相关史实论证皇权下是如何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的并简要评价。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
2019-08-1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