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观察如图。据此可知,这一路线图展示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B.鉴真东渡C.海上丝绸之路D.郑和下西洋
2 . 《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 (   )
A.破坏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B.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阻碍了新经营方式的发展
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2023-09-11更新 | 327次组卷 | 50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梁启超是在(       
A.盛赞西方航海家的大无畏冒险精神B.追究郑和船队靡费明朝财力的责任
C.称赞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声名远播D.反思郑和船队规模浩大却影响有限
4 . 朱元璋曾明令朝臣,“西洋锁里,世称远番,涉海而来,难记年月,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薄来可也。”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写的《西洋番国志》记载:“永乐初,敕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梁启超认为,郑和下西洋是“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从上述史料述评来看,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是(     
A.宣扬国威,招抚远夷B.耀兵异域,征服远夷
C.厚往薄来,救济西洋D.主动出击,拓展海疆
2023-04-08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西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十次,历时20多年、最远到达红海海口和北非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原因有以下数点: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船建造技术与航海技术大为提高,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到永乐年间已进入极盛,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家初建,主要致力于国内的励精图治,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威,招致朝贡。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办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打通对外交流、通商等等,凡与和洋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历史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郑和下西洋后,仅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占婆18次,暹罗22次,满剌加15次,苏门答腊13次,爪哇15次,甚至不少国家国王也慕名而来,有4个国家11位国王到过中国,其中3位因仰慕明朝文明,病逝时要求“体魄托葬中华”,并立遗嘱给予子孙“世世毋忘天子恩”。这反映出(     
A.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深远影响B.朝贡贸易体系正式确立
C.明代与亚非国家经济交流密切D.中外交流形式出现嬗变
2022-12-23更新 | 651次组卷 | 1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过今天的埃及、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后将其航海见闻编写成《岛夷志》。明代郑和的随从马欢曾评价说:“(余)历涉诸邦……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箸者不诬。”由此可知
A.中非之间贸易繁盛B.郑和航海沿袭汪大渊路线
C.元朝多次遣使非洲D.《岛夷志》史料价值较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明朝的郑和船队常常在东北季风强劲的三月初从江苏太仓出发远洋航行。同时,郑和船队还利用了这一时期海流和波浪的作用自北向南顺利远航。这表明当时
A.中国自然科技水平已领先世界B.我国的综合国力超越西方
C.国人利用自然的认知水平较高D.明朝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2,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2021-01-02更新 | 2264次组卷 | 47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起于元朝末年的倭患,到明朝中期时,由于朝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严禁海上贸易,致使民间海上走私猖獗。《明史》记述,沿海地区“小民迫于贪黠,苦于徭役,困于饥寒,相率入海从之”。沿海居民堕入倭伍,使倭患更加猖。明廷经过长时间的平倭斗争,以及后来逐渐松弛海禁,东南沿海才趋于稳定。可见,明廷未能短时间内荡平倭寇,主要是因为
A.日本海盗的狡黠和数量众多B.海禁的负面影响和倭寇成分的复杂
C.明朝廷一贯的闭关锁国政策D.明廷的武器以及战术战力不如倭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