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并迁内地3万户到当地屯垦。又在原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的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等

材料二

明代长城建设同北边局势密切相关,东自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明长城主要防御对象为鞑靼、瓦剌、吐鲁番等。明清鼎革之后,康熙帝在漠北蒙古归附之后曾提到: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较长城更为坚固也。随着嘉峪关以西地区逐步纳入清朝统治,内地人民相继出关赴安西和新疆地区谋生定居,嘉峪关成为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清朝管理内地同新疆贸易的依托,以及管理西北藩部及外国朝贡使者的首要之区。

——据邓涛《延续与变革——清代嘉峪关长城功能辨析》

材料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田汉《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长城得以建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与清前期长城功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前期长城建设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材料一、二,材料三中“长城”的含义有何变化?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任举一例予以说明。
2024-01-1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隆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从正阳门、德胜门人,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大臣皆己逃散,崇桢带著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最后自缢景山,史称甲申之变。这一变局表明(     
A.清朝结束了明朝统治B.瓦剌南下终结了明朝
C.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D.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明代新的经济因素大量涌现、科技向新的突破点逼近、对异质文化的接纳以及在对外战争中呈现出优势等现象,至清代时被圈占土地、固守“西学中源”、严厉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所替代。该学者意在说明(     
A.明清易代阻碍了中国近代化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扼制
C.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日益倒退D.清政府未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清朝前期,在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中,形成了中央政府委任的官员与士绅、少数民族首领共同协作,“编立保甲,查缉匪类,逢望日宣讲上谕,以兴教化”的机制。从这一现象中可知(     
A.清朝前期的施政重心是开发边疆地区
B.改土归流有利于西南地区稳定与发展
C.清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拓展了疆域
D.保甲制度加剧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动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