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宰相为百官之长,多由一两位功臣、外戚担任,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并拥有相对独立的衙署。汉武帝时实施内外朝制,军国大事由皇帝和中朝官员于内廷商议后,再交丞相讨论执行。唐朝完善了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形成了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执行的三省分职制。此外,唐太宗常以“参预朝政”“参知机务”等职名,授予部分资历较低的官员参与决策。至唐高宗后,颓有皇帝加封的“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名方能为相成为定制。

——摘编自田兆阳《古代行政中枢机构的嬗变及其走势》

材料二   制度指政而言,法术只是些事情或手段;不好说是政治。大抵制度是出之于公的,在公的用心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是制度。而法术则出之于私,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节限……论汉代,西汉可说是制度,东汉则多半出于光武的私心。论唐代,确实可说在建立制度,而宋代则有许多只算是一种法术。清代政治在私心的作用下,制度的意义少,而法术的意义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至唐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政治“法术的意义多”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 .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制度是庞杂的,从皇帝的名位、皇权的行使、皇位的继替,到后宫、外戚、宦官,乃至于都城、宗庙陵寝、礼仪、警卫服御、贡赋等,有关皇帝的一切规制,几乎无所不包……

——秦海轩、卢路《皇帝制度与中国文明一<中国皇帝制度>序》

材料二   唐初承魏晋南北朝余绪,尚书省位在中书、门下两省之上,尚书仆射更为群相之首,地位尤重。这样的局面维持至贞观年间开始产生变化。太宗一方面有意地减轻,以至架空仆射的职掌,一方面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工作;更又设立政事堂议政制度,从而把入唐后的三省制推向一个更完备的新阶段。

——罗永生《唐前期三省地位的变化》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教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创立者,并归纳皇帝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完善“三省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这样做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为解决丞相“专权乱政”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四,指出清朝军机处设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022-01-04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0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因繁多的政务和大量的奏章,一个人无法管理,故设殿阁大学士,由文人充任,批阅奏章,只可备顾问。到明成祖时,殿阁臣僚入值文渊阁,可以参预机务,但“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批答出自御笔”。宣德初年,明宣宗开始让内阁和个别部的尚书对中外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子疏面进上,称为“票拟”,然后呈皇帝“易红书批出”。及至正统初年,因英宗朱祁镇9岁登基,年龄幼小,太皇太后全权委政内阁,使内阁票拟制度化。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率相,亦可压制六部。然而,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虽然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顿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清朝建立之初,内阁、议政处、南书房三者的职掌分别是:“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须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后,大权归之,“机要章奏皆下焉。诏旨有明发、有密寄,由(军机)大臣面呈指挥具稿以进。自是内阁票拟特寻常吏事,而政本悉出机庭,兼议政,视草而一之”。至乾隆时,内阁权更轻,票拟本章只是例行公事,“凡阁臣不入枢府(军机处)者,则一切要政皆不得预闻,宰相备位而已”。

——摘编自[]管世铭(鹤半巢诗集·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首辅和宰相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初内阁地位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