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一大主题,中国历代王朝也都十分重视对地方和边疆的治理与管辖。

材料一 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边疆问题其实是央地关系的次生形态。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一种是唐代的藩镇模式。藩镇节度使本来是中央派出的边防统兵官,后来势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二


元朝形势图

材料三 “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省;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宋朝边疆治理采取“分权模式”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模式对宋朝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2)观察《元朝形势图》,指出元朝为维护疆域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地方治理和边疆管辖对今天的启示。
2022-11-15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塞尔登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于1659年入藏于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捐赠者是英国人约翰·塞尔登。地图使用汉字标注,以南海为中心,不仅绘制有明朝人观念中的疆域,还涵盖了从右上角的日本,一直到南海周边的苏门答腊、菲律宾、婆罗洲、越南、马来半岛,这些地方在图中的位置与现实基本吻合。其中在地图上菲律宾群岛南部的香料群岛上标有的“化人”和“红毛”字样,即闽南人对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的称呼。地图上,所有城市和港口都用黑点注明,旁边用汉字标识出名称,四周用黑底黄边的圆圈圈起来。连通各个港口的线条,在海洋上形成花状的网格,表明过去船只航行过的一条条航线。

——摘编自卜正民《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

材料二   《中华现势大地图》出版于1933年,地图首先在当时的中国疆界旁,用特别的线条勾画出历史上曾经属于中华民族的国土范围,并用红色字迹一一标明这些国土何年因何条约被何帝国主义列强所掠夺。整幅地图的四角还附有15张小图:左边上方是上海、武汉等商埠的系列附图;左边下方是一组题为“我国海疆形胜被帝国主义者攫取及租借地图”的系列附图,它们从左至右分别是“法租广州湾图”“英占香港及所租九龙图”“葡占澳门图”等;右边从上至下分别是“旧都北平城市图”“东北大都会沈阳图”“东北边疆丧失地图”“我国极南疆域西沙南沙团沙图”“国都南京形胜图”等。地图左下方有黑色正楷“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发永久保存列入交代”等字样钤章。

——摘编自王军辉《中国近代史的见证〈中华现势大地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塞尔登地图绘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现势大地图》所展示当时中国的政治现状。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幅地图的时代意义。
2024-05-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简表

东北

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北方

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漠北、漠南蒙古地区设内蒙古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西北

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新疆设立伊犁将军管辖

西藏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

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东南

打败郑氏政权,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到来,“守在四夷”的传统边防观发生了变化。清政府内部形成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海防派认为列强沿海岸线直逼天津和北京,海防压力远大于塞防,应放弃新疆而将军费集中用于海防。塞防派认为新疆乃西北门户,不能放弃。这场争论前后长达十多年之久,最终清政府权衡利弊后做出了“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策略。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的背景,并列举清政府践行“海塞并重”理念的具体措施。
2023-12-0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外历史上都出现过“东西南北”的空间格局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统王朝与分裂时期以及近现代的首都主要都设在现在五个城市或其附近,这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

——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材料二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访华团时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示历史现象进行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20世纪80年代“东西南北”问题突显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中国的应对之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材料   清代新疆屯田主要有兵屯、民屯两种,另外还有回屯、旗屯、犯屯等不同类型。兵屯,主要由绿营兵从事屯种。民屯,又叫户屯,官府在陕甘地区招募贫苦农民,提供车辆、口粮,并有计划地组织迁移,到达新疆后还借给其口粮、住房以及土地、籽种和牛具。以八旗闲散兵丁为劳动力的屯田形式,即是“旗屯”。犯屯的劳动者由各地押解到新疆的各类犯人组成。“回屯”是政府将居住在天山南路的部分维吾尔族农户移到天山北路伊犁盆地进行屯垦。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为屯田的初始阶段,多直接服务军事行动,时断时续,全部属于兵屯。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六十年(1795年)为兴盛阶段,该阶段民屯、回屯、旗屯、犯屯渐以推广,尤其是民屯。从嘉庆元年(1796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为艰难维持时期,嘉庆末道光初,南疆发生了大规模的张格尔之乱,通过勘定叛乱,道光帝觉得“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深刻认识到屯田的重要性,大量招募内地民户屯田新疆。从同治三年186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为复兴阶段。1887年,首任甘肃新疆巡抚刘锦堂对旧有之屯田制度进行了变革。

——摘编自李新伟《清代的新疆屯田》等资料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概括康乾时期和晚清在新疆屯田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新疆屯田的作用。
2023-12-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虎符”是中国古代君主和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


   

名称:杜虎符(注:“杜”为地名)

铭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名称:阳陵虎符(注:“阳陵”为地名)

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1)从上述图文材料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根据这些历史信息,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信息结论
必须在“符合”后,地方才能调兵五十人以上A
B杜虎符产生于统一全国前,阳陵虎符产生于秦统一全国后

材料二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公元前127年,参与一项重大决策的讨论,即是否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请根据下面文本框的内容,在下边文本框内AB两处填写你作为决策者是否同意推行推恩令,并说明理由。
背景是否推行“推恩令”
汉初贾谊曾提出“推恩令”未被采纳;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策”,却导致七国之乱;最终不得不以武力平定。推行推恩令,因为削藩可能导致王国叛乱,带来动乱。
(主父偃)说上(武帝)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A
匈奴虎视中原,北方边患危急,用兵迫在眉睫。B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出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元朝地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四   康熙皇帝是清朝最贤明的君主,以下是其统治期间中的重大举措

①智擒鳌拜   ②治理黄河   ③统一台湾   ④反击沙俄

⑤册封班禅   ⑥奏折制度   ⑦平定三藩   ⑧引进农作物


(4)根据材料四所列史实提炼主题,并列举符合主题的举措序号。
(要求:每个主题的材料序号至少两条以上)
例:主题:恢复发展经济____
举措:②⑧
2023-10-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南口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并不断演变,折射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官话发展演变趋势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官话发展演变的认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推断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的构成因素。
8 .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摘自柳翼谋:《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通史》

材料三   清朝开创了“康乾盛世”,建立起空前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不分割的整体。

——摘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写出材料一中“嬴政称皇帝之年”的年份,结合秦朝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具体举措,分析“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结合秦皇汉武治理北疆的相关史实,说明“秦人启其端,汉人竞其绪”。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开通图中“大运河”时的在位皇帝,并概括开通“大运河”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列举唐玄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两个典型史实,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疆域奠定的角度一句话概括“康乾盛世”的突出贡献。当前,许多专家认为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马克思则称之为“奇异的悲歌”。结合中西方当时所处的经济背景阐释他们提出“落日”和“悲歌”的缘由。(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大批汉人被流放到黑龙江的奴尔干城一带;并在蒙古地区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屯田,在漠北蒙古设岭北行省,调动大批蒙古人、汉人、南人在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梅海等地屯田6万多亩;在云南(原大理国属地)设云南行省,汉人张立道做劝农使时,“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并介绍内地养蚕植桑的经验。

——摘编自齐涛《古代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雍正帝为进一步巩固对广大西南地区的统治,在改土归流的基础上推行一系列开发政策。雍正帝在灵活处理土司、土官问题后派遣了一批忠诚、廉明、吃苦的流官以安定局面。针对土税繁多且杂乱的现象,雍正采取轻收、划一赋税,按内地“摊丁入亩”征收。雍正还在西南地区丈量土地、鼓励开垦,对大量无主荒地或生荒地,发给牛种、给予银两、分给房屋,鼓励垦种。官府在改流区发展水利、设置水利专官,开发水路交通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清廷在苗区组织苗民修筑公路,北达四川,东入贵州。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普遍开设学校,批准各州县科举之名额。

——摘编自启智《清史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政府开发边疆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雍正帝开发西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基于明代初期与西南诸涉藏地区以及北方蒙古等势力之政治关系出发,恢复和加强明朝同西藏等地的联系,关系到边疆安全和政治稳定。明太祖朱元璋充分意识到这些地区的复杂性,采取了“招谕为主,军事为辅”的政策,一方面派大将军徐达率所部向北和西方向追击元军残余势力,另一方面迅速着手招抚这些地区的僧俗首领归附明朝。洪武元年即派人到相关地区宣布明朝建立的消息,同时也派遣许允德入藏与藏族上层的故元官吏联络。

——杨洁,周润年《明代治理西藏的特点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采取的措施,并指出清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引起了西藏各派政治势力的强烈关注,并迅速做出了反应。当时在内地的九世班禅闻讯后立刻派代表到南京祝贺,并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班禅驻京办事处。此时,十三世达赖喇嘛也认清了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野心,开始重新思考西藏的前途及出路,其政治态度发生了可喜的转变。19308月,贡觉仲尼代表中央入藏慰问之后,又作为西藏的全权代表返回南京,向中央政府汇报了西藏方面对中央所拟8个方面问题的答复。

——丁柏峰著《近代青藏关系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时期西藏地方代表参与中央政治活动的背景。

材料三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同时,要在确保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特殊问题。二是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3)写出我国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民族自治区的名称,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