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农民起义与闭关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指定广州、宁波、漳州、云台山四地为通商口岸,进行中外贸易。1757年,乾隆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关闭了宁波等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清廷外贸政策的这一变化
A.阻止了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B.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进程
C.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防D.成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2 . 1684年,康熙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处海关。1757年,乾隆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这一变化
A.促使中国朝贡贸易逐渐衰落B.表明中国海权意识不断强化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D.使得中国对外交流完全断绝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0年,福建官员杨捷等人为缓解百姓生活压力、防止敌对情绪再次高涨,上琉请求开海贸易,同年,金门、厦门、铜山、海坛四岛率先开海,之后整个海禁政策随之松动。1683年,郑氏反清力量覆灭,1684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海禁政策,大量中国商船出海贸易,海外商船也纷纷来华,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中外交往也随之增多,清朝国力进一步提高。

材料二   1684年海禁政策废除后,众多沿海华人到东南亚的吕宋、马六甲等地进行贸易,并逐渐定居于此,这些海外华人中包括部分明末反清移民和从台湾出逃的郑氏后人。康熙帝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逐步禁止内地人民前往南洋。1717南洋禁海令出台,禁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前往东南亚、南亚等南洋海域进行贸易。

——以上均摘编自王玉婷《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废除海禁政策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康熙帝时期海外政策变化的认识。
4 . 边疆治理与海洋权益

材料一   西汉时期,大臣晁错曾向汉文帝建议“徙民实边”,大臣赵充国曾向汉武帝建议“屯田于边防,戍卫与垦耕并顾”。……到了明朝,统治者更是大兴屯田。为结束元朝梁王巴把剌瓦尔密在云南的统治,早日实现全国统一,朱元璋欲取道贵州,进攻云南。但当时的贵州,交通梗阻,经济落后,民族关系复杂。为解决这些问题,朱元璋决定在贵州屯田。明代因军屯、民屯、商屯进入贵州的人数约三四十万,其屯田总计约400万亩。朱元璋采取了“移民就宽乡”的政策,即把“地狭民稠”地区的居民迁往“地广人稀”的边疆。

——摘编自舒彩前《古代移民实边政策的当代借鉴意义》

材料二   1840年的鸦片战争,……我国沿海地区和东北、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一些边疆省区的外患日益突出,出现了边疆全面危机的严重局面。……应该说,自明代以降,在中国内边防务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的同时,现代意义上的边防,即外边防务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可清朝统治者面对边疆防务这种变化的形势,仍沉迷于治理“内边”的传统治边政策而不思也不会防备外患,致使前期治边政策的辉煌很快成为明日黄花。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治理——从历史到现实》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与明代移民实边政策的不同,并简析古代移民实边政策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清朝传统治边政策成为“明日黄花”的原因。
5 . 康熙二十三年,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这一变化
A.振兴了沿海经济B.保护了民族工业
C.顺应了时代潮流D.妨碍了中外交流
6 . 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州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020-12-29更新 | 741次组卷 | 3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2020·北京·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7 . “十三行”

材料一 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材料二 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
2020-10-05更新 | 3210次组卷 | 22卷引用:北京市普通高中2020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等级考)
8 . 世界经济贸易。阅读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

——据《白银资本》等整理


(1)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应该是哪个地区?请以其中一个国家为例,说明其对外贸易的途径和主要商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与流布的两种主要方式。义理之学注重从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考据之学是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盛极一时,嘉庆道光之际,义理之学崛起。影响这一学风变化的是
A.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B.清朝思想控制逐渐放松
C.清朝社会危机日趋严峻
D.洋务运动的开展
2019-10-07更新 | 406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18年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地理环境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农耕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C.鸦片的流入致使白银大量外流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