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农民起义与闭关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统一台湾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澳门、漳门、宁波、云台山设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榷关,而以粤海关为对外贸易主要港口。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下令封锁其他海港,专限广州一处与外国贸易。上述变化表明
A.清廷始终实行“海禁”政策
B.乾隆年间始行“海禁”政策
C.清朝闭关锁国趋势日益明显
D.广州一口通商助推中外贸易
2 .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乾隆目的没有达到
A.说明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作用
B.反映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C.反映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根深蒂固
D.是因为中国专制制度已达到顶峰
3 . “民以食为天”。下表是明清时期人均粮食(未经加工的毛粮)占有量的有关统计,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时代人口数
(亿)
耕地总数
(万市顷)
平均粮食亩产
(市斤)
粮食总产量
(亿市斤)
人均耕地数
(市亩)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明万历时1.276024314466.31205
清雍乾之际1.690030022955.61434
鸦片战争前夕4.128114731030222.8732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B.经济作物种植进一步发展
C.封建统治危机曰益显露D.土地经营分散的趋势加强
4 . 1764年,中国总人口为20560万,到了1812年增至33300万余人,再至1835年已增至4亿人。人口增长的同时,地方行政机关州县的数量并无太大变化,大约1200~1300个,而且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由此可推知(     
A.清廷的统治效能相对下降B.人地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高产作物得到引进和推广D.清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革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雍正五年(1727),闽粤督抚奏请闽粤两省帆船贸易的合法出洋港口定在厦门与虎门获准,福建省的商船进入乾隆朝后仍然只准在厦门港出洋。而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福建省的商船可不再集中到厦门挂验,乾隆五十三年增辟闽江口五虎门与台湾淡水八里岔的对渡航线。这一变化体现了
A.清政府对出洋港口的限制日渐松弛B.清朝时期对外贸易集中于闽粤两地
C.清政府释放出取消“闭关”的信号D.民间对外贸易繁荣影响了政府决策
2021-05-0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州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020-12-29更新 | 741次组卷 | 34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省示范高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读表,中国市场金、银比价变化表反映了
年份1534年1580年1635年1751年
比价1:6.31:5.51:101:14.6

A.政府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明清两朝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C.中国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8 . 下表反映出16~18 世纪中英金、银的比价变化(据《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编制)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中国英国
1534年1:6.3 1:11.5
1580 年1:5.5 1:11.7
1635 年1:10 1:13
1751年1:14.9 1:14.5

A.传统农耕文明全面衰退B.英国商人对华贩卖鸦片
C.中国外贸长期保持顺差D.海禁政策阻滞中外贸易
9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地理环境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农耕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C.鸦片的流入致使白银大量外流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