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臣自钦取来京,至今二十四载,昼夜竭力,以全备理推之法,详察穷理之书,从西字已经翻译而未刻者,皆校对而增修之,纂集之;其未经翻译者则接续而翻译,以加补之,辑集成轶,庶几能备理推之要法矣。……盖历法有属法之数,有立法之理,设惟有其法之数而无其法之理,即如人惟有形体而无灵性,亦如诸星惟有定所而无运动之照临焉。夫历理为诸星恒动定规之所由,如泉源为水流之所自也。……孔孟之学万世不磨,理推之学亦然。

——摘编自[比]南怀仁集述:《穷理学存(外一种)》(1683年)

材料二“西学东渐”以西学的发展为前提,而正是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相对发达的西学,使之有资格“东渐”。“西学东渐”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在向全球扩张中面对东方大国而采取的一种略区别于殖民扩张的交往形式。最早传播西学的是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

——摘编自罗本琦、方国根《明末“西学东渐”的缘起申说》

材料三西学中源说最初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提出的,依据孔子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可说明晚明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古代学术流传到西方后,由他们(西方人)发扬光大了的。康熙帝在《御制三角形》中提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康熙帝的说法立即被士人所理解,天文学家梅文鼎也积极响应,御制“《三角形》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于是,西学中源说成为清代文化思想中对待西学态度的主流。

——摘编自张西平《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历史反思》

(1)分别概述每则材料关于西学东渐的信息,并说明其对研究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价值。
(2)简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发展的原因。
(3)谈谈你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因此,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义”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 ......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摘编自叶自成《华夏主义: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朱熹著 《四书集注》,加入了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 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 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 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摘编自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七册)

材料三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的变化。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基础。他的思想具有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摘编自肖国华《李赞的“儒学情结”——李贽的民本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对于人际交往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文化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3)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在融合、创新和发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