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文化观从19世纪60年代初产生到戊戌变法前后30余年长盛不衰,成为清朝部分官方或非官方、主流派或非主流派文化人士尊奉的文化观念、准则与规范,辛亥革命以后逐渐式微。可以说,作为转型社会的一种文化模式,“中体西用”文化观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产物。

——摘编自袁钰《“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

材料二   1874年到1875年,洋务派代表李鸿章等人纷纷上奏要求进一步推广洋务运动,提出了“练兵、造船、简器、筹饷、用人”等自强新政的主张,引发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一场论战。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小农经济与工业近代化之争,进一步表明“西学”与“中学”的冲突已经进入一个较深的层次,同时也表明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洋务运动必然失败和顽固派随时可以以任何一个理由抹杀一切变革的萌芽。

——摘编自曾永玲《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一场论战》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留美学生任鸿隽等人看到科技对抵御侵略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产生了创办科学期刊、“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国以后,他们成立科学社,并于1915年1月创办《科学》杂志。《科学》杂志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有学者统计,《科学》杂志共出版了32卷期刊共8964篇论文。在《科学》杂志刊行的35年间,科学社不断为其提供人员支持、经济援助和稿件支持;《科学》杂志则为科学社提供学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使越来越多的学者为世人所知。《科学》杂志及科学社试图以西方科学知识和观念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使科学融入社会的各方面,对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郭静《<科学>杂志与近代中国科学观念的建构及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文化观下中西科技、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冲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杂志得以长期发行的原因及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的门牌,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发的户籍凭证,据此推知,当时发给门牌的主要目的是(     

图:(注:图中门牌系。发给“费鹤云”,四十一岁,家住石门县西乡(在杭州以北八十公里)。费鹤云与妻(三十七岁)、母(六十二岁)、子(十九岁)同住。为了防止擅自篡改资料,另有“共计”一栏)
A.计算税额B.统计可入伍人数
C.加强基层治理D.杜绝人口自由流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