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有学者指出:“这部文件的核心是试图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其亦中亦西而又不中不西的‘天国’理想,留下了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时代痕迹。”据此可知,这部文件(     
A.试图回答农民革命的前途问题B.反映了农民均财富的美好理想
C.是先进阶级领导下探索的产物D.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
2023-07-2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临夏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南洋的华媒《星报》《叻报》等围绕着旅顺大屠杀事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与评论文章,在第一时间记录下了日军的暴行,并运用国际法与国际惯例斥责日方的诡辩与谬论。这反映出当时(       
A.国际法在南洋广泛传播B.海外华人民族意识觉醒
C.媒体报道即是历史真实D.清政府不关心舆论宣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政府出于军事需要,允许地方督抚组织地方团练武装。为筹集军费,督抚可自设厘金局,对内地货物征税,亦可自行招募属员、幕僚入局办事。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     
A.洋务派意图遏制列强侵略B.清政府开启了政治近代化
C.洋务派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D.清政府中央政治权力下移
2023-07-1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2年,曾国藩首次提出“商战”一词,至清末,先后倡说“商战”思想的至少有25人,包括曾国藩(总督)、郑观应(商人、知识分子)、鄢廷辉(商人)、盛宣怀(京官)、刘铭传(地方督抚)、谭嗣同(知识分子、地方官)、严复(知识分子、地方官)、袁世凯(总督)、张謇(知识分子、商人)等。

——整理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今日虽振兴商务,要当取法泰西(西方国家)。盖西人尚富强最重通商,其君相惟恐他人夺其利益,特设商部大臣以提挈纲领。远方异域,恐耳目之不周,鉴察之不及,则任之以领事,卫之以兵轮。……虑其不专,则设学堂以启牖之。……立法定制,必详必备,在内无不尽心讲习,在外无不百计维持。”

——据郑观应《盛世危言正续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倡说“商战”的群体的身份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的思想状况。
(2)有学者认为“商战”思想其实已超出“商”的范畴,请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3-06-26更新 | 281次组卷 | 6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时,清军装备了从欧洲进口和中国军工企业仿制的先进后膛枪炮,其中淮军装备最为精良,全部装备了毛瑟枪,另外还有当时最新式的速射炮和13响连发枪(重机枪的前身);清军的许多军官都接受过军校培训,弹药也很充足,一场战役打下来所消耗的子弹、炮弹往往比日本人多得多。倒是日本人往往因为弹药耗尽而撤退。清朝拥有铁甲舰5艘,日本3艘。定远、镇远两舰的排水量,都比日本最大的舰只还大一倍,日舰大口径火炮的数量也只及中国的一半。中国的主力舰平均中弹100多发还能安然返回,而日舰平国均中弹十几发就被打成重伤,甚至有两艘舰船在拖回途中沉没了。英国某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19世纪后半期)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史》《晚清海军兴衰史》等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痛感“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而作为知识分子进京赶考的举人们则掀起“公车上书”运动,要求清廷拒和、练兵、迁都、变法。状元张骞则认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另一方面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运动亦展开,他在《马关条约》签订前的1895年2月领导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主张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体。

——摘编自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陆战史》

材料三   《马关条约》成为列强“进一步掠夺物资财富来发展它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阶段的开始”。当时日本财政界名人井上曾说过:“在获得这个赔款以前,日本的财政官厅从未谈到过数万万元的大数字。国库收入仅达八千万日元。因此,三亿五千万日元巨款流入国内,在朝在野的人都认为是无尽的财富。国营也好,私营也好,在国外创办工厂,各方面都因此实行大大的扩张了。”

——摘编自[日]石井宽治《日本的对外战略(1853~1937年):帝国主义思想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关于清朝军事力量的观点并加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关条约》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阶段的开始”的表现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条陈《资政新篇》。对于发展资本主义的各项措施,洪秀全大都表示赞同,但一些触犯到封建特权的条款,遭到了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国诸多将领的强烈反对。这说明(       
A.太平天国指导思想走向僵化B.洪仁玕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
C.太平天国内部矛盾异常尖锐D.太平天国政权具有阶级局限性
7 . 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在各埠设立纱厂。“(陕西、河南、山西等省)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由此可知(     
A.资本输出推动了农业转型B.耕织分离在内地日益严重
C.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D.农业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
2023-05-17更新 | 1137次组卷 | 1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有学者在论述近代早期工矿企业创建的情形时说,一种情形是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寻求封建专制政权的荫庇;另一种情形是企业持上外国字号,聘请外国经理,向外国政府注册。该学者音在表达,近代早期工矿企业(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B.独立生存发展的环境恶劣
C.经营管理的模式多元并存D.开始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湘军、淮军将领越来越多的出任地方督抚,军政结合,甚至同时掌控地方财权,权力远超一般督抚。湘淮大员的崛起
A.缓解了中国的民族危机B.阻滞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C.加速了君主专制的终结D.引发了中央权势的下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成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以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和1861年的辛西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由彼此对立开始走上相互勾结的道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利益——统治、剥削中国人民,而当时首先表现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只有这样,清政府才能保住它的统治,外国侵略者才能保证不平等条约的实施。《北京条约》刚刚签完字,外国侵略者就纷纷提出帮助清政府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建议;1862年,清政府正式宣布了“借师助剿”的方针,英法两国公使也向清政府宣布放弃“中立”,“帮助官军”镇压太平军,中外反动势力由此正式勾结起来。

——摘编自范卫平《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材料二1900年,某英国侵华代理人曾总结道:“盖中国人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也大梦将觉,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之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人为目的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

——摘编自吴民贵《慈禧太后与义和团——兼与丁名楠先生商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的历史使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近代的农民阶级在反侵略斗争中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