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日本以“文野战争”(宣传中日对抗是文明与野蛮之争)号召国民同心协力、支持战争。被誉为“煤炭大王”的安川敬一郎,开战前与外商签订了一大笔合同,开战后由于担心这笔煤炭流入中国,立即单方面撕毁合同,不惜为此蒙受损失。材料反映了(     
A.社会政治是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B.外交战线也是战争重要因素
C.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在为当时唯一的意识形态D.资本家对外战争强烈渴望
2024-03-03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检测联考卷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762年,清政府平定叛乱后在伊犁设立伊犁将军,并下设参赞大臣等官员。驻各地大臣只管军事,而把生产、赋税等与民事交给少数民族上层统治者(伯克)管理。伯克们凭借自己的权势任意霸占农民的土地,甚至把一些农民变成自己的农奴。龚自珍在《御试安边绥远疏》中明确提出了“夺伯克之权”的主张,但未获采纳。1864年,全疆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871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清军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1884年,清廷采纳左宗棠等人的建议,在新疆正式建省,统归新疆巡抚管理,结束了长期以来由武官统辖的历史,开始了文官治理的新时期。清政府还取消了伯克制度,为建立新体制消除了日后可能造成的隐患。伯克制度取消后,其原来占有的土地变为国家所有,增加了清政府的税收。

——摘编自魏兆和《从军府制度到行省体制——晚清政府对新疆管理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新疆管理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新疆治理改革的影响。
2024-03-02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3 . 1895年,有舆论指出:“当倭人开衅以来,丧师失利也,虽将帅之不才,士卒之不力,内外人心之不一,亦动之机未发耳。朝廷以民生为念,遣使议和,非真惧倭之不敌也。”这一论述(     
A.强调清兵的军事素养高于日军B.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
C.未能客观分析清军战败的原因D.表明朝廷没有做充分战争动员
2023-02-2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永宁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进入明朝开始中国的海洋防务就开始停滞不前,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清朝历代君主与明中叶以后的历代统治者一样,都没有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他们在继承传统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同时,依然用传统的治边思想和治边政策去对付从海上来的西方殖民主义者。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摘编自叶赫那拉·煜麟《清朝的海防思想》

材料二   日本侵台的直接结果,就是引发清廷内部的海塞防大讨论。李鸿章在这场国防战略的大讨论中,尖锐地指出:形势巨变,古今不同,“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衅,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故他同意加强海防,设立北、东、南三洋海军。这种把边防的重点从西北内陆边疆转移到东南海疆的举措,是封建国防观念向近代国防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而海防与塞防之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这种转变的开端。

——摘编自孙占元《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三   台湾首抚刘铭传在保卫和开发台湾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海防和海洋军事建设,先后兴办台湾军器局、军械所、火药局、水雷局等,以解决台地兵器修理和制造的难题,并于台、澎海口要隘之处修筑近代化炮台,配备新式的阿马士敦后膛炮及各种水雷;另一方面则“与敌争利”,从海洋经济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和开发台湾岛。光绪十二年(1886),刘铭传在新加坡设立招商局的同时,先后定购和集资购买了8艘轮船,开办轮船公司,航行于台湾、澎湖、上海、香港之间,有时亦航往吕宋、西贡、新加坡等地。为与列强争夺海洋利权,刘铭传不仅苦心经营台湾航运,而且积极建造台湾铁路,创设台湾邮政局,架设台湾南北陆路电线,敷设从台湾至大陆的海底电缆。从开辟海上运输、海上邮政,到建设台湾铁路、铺设海底电缆。

——何瑜《从台湾问题看清代海权意识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分析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李鸿章所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讨论的背景和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清朝的海权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3-01-09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廷成立了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督办军务处,意在使各路“统兵大员,均归节制”;但同时又任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时人认为“有督办处而又设钦差大臣,犹诸屋上架屋……未免政出多门”。这从侧面反映出( )
A.战争中清廷作战策略失当B.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C.清政府腐朽统治是战败主因D.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022-12-31更新 | 21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九校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马关条约》签订后,黄遵宪所著《日本国志》正式刊行。书中作者详尽记载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个人对中学、西学关系的看法,认为“泰西之学,其源盖出墨子。其谓人人有自主权利,则墨子之尚同也。其谓爱邻如己,则墨子之兼爱也”。据此可知,作者刊行该书的主要意图是(     
A.否定儒学正统,挽救民族危亡B.深入学习西方,推进变法维新
C.照搬日本变法,实现国家富强D.坚守中体西用,应对内部危机
2022-11-04更新 | 444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1894年7月,日本的福泽谕吉发表文章,认为甲午战争是“文明开化进步者与妨碍进步者之战,而绝不是两国之争”,是一场“文明与野蛮之战”,是“为了推进文明进行的战争”。此外,他还在文章中分析了战争采取的策略等。福泽谕吉此举旨在(     
A.揭露晚清朝廷反动的真实面目B.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C.为日本的侵略制造舆论和借口D.扩大民主革命在中国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中外之间源远流长的朝贡关系和以此为主要内涵的宗藩体制岌岌可危。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步,朝鲜、琉球、越南遭受日、美、英等国的瓜分和掠夺,并最终与中国中断宗藩关系。1890年,朝鲜王太后去世,清廷最后一次以宗主国身份派遣使臣前往吊祭。1894年,朝鲜最后一次派遣使臣向清廷缴纳岁贡。1895年,依据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中朝宗藩关系宣告解体,也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二   19531231日,历尽周折,中印两国就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终于开启。当日下午1点,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了印度谈判代表。周恩来对客人们说:“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1953年开展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天好起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立时确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

——摘自高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朝贡体制崩溃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朝贡体制相比,新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其意义。
9 . 1885年《中法新约》规定:“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法国要求清政府不能把广西、云南筑路权给予其他国家。法国意在(     
A.挑唆中外之间关系B.垄断西南侵略权益
C.试图为再次武装侵略铺平道路D.设法在该地倾销本国滞销钢材
2022-10-01更新 | 18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清朝诸位皇帝大都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开始,向蒙古颁布了应遵守的法律制度。顺治年间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条例。之后在康、雍、乾年间多次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蒙古律例》分官衔、户口、差徭、朝贡、会盟、行军、边境哨卡、盗贼等十二卷,共二百零九条。在蒙古部众中建旗佐,严格划分各部落之间的界限,以防止各旗间的联合。清政府还从法律上禁止蒙汉两族之间自由往来,不许蒙汉通婚,不准内地汉人到蒙地从事农耕,蒙古王公不得延请内地书吏等。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清代边疆民族立法之举措使得清中央政府以法律为手段保障边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服悦。1875~1878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时,当地民众夹道欢迎,清军在当地军民的帮助下驱逐了阿古柏,收复了伊犁失地。

——摘编自王志强《有清一代西北边疆民族立法措施评析》

材料二清朝的“盛世边疆”仍然存在着古代历史条件局限下所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边疆内部及其中原内地之间仍然存在着历史上形成的深刻隔阂,各区域社会形态差异较大,难以在经济、文化层面形成紧密的整体,维系国家统一主要依靠统治阶级的政治共识。19世纪以后,清朝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和意愿必然逐渐低落。无论是为防止已经内部化的边疆矛盾再度激化,抑或是为杜绝外部新的边疆矛盾产生,清政府采取的都是以“不变”求“稳定”的安全策略。战争动乱及五口通商对东南沿海社会、经济秩序的冲击,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迅速传遍全国,新旧矛盾交织的边疆地区,成为列强觊觎的薄弱环节。中国边疆被完全卷入列强的全球地缘竞争之中,“宗藩体系”土崩瓦解,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呈现出从全面包围,到逐次剥离,直至豆蔻瓜分的态势。

       ——摘编自李皛《全球化视角下的晚清边疆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立法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2022-09-30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新教材老高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