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82年,新任督办新疆军务的湘军总统刘锦棠向清廷提出了自己的新疆建省方案。这时调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也奏请清廷在新疆建省。1884年,清廷以刘锦棠方案为蓝本,在西域建立新疆省,并命刘锦棠为新疆首任巡抚,魏光焘(原甘肃布政使)为新疆布政使。由于自1860年后,沙俄侵占了我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81年中俄伊犁交涉又割占7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全疆行政中心被迫由伊犁转移到乌鲁木齐。

新疆建省总结了历代管辖和治理西域的历史经验,清理和废弃数名并用的地名,统称为“新疆”,具有“故土新归”之意。从自然历史地理来看,“疆”字左半边的“弓”与“土”代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又是为沙俄以武力侵占去的地区;“疆”字右半边的“叠”,三横代表阿尔泰山、喀喇昆仑山、天山三大山脉,两个“田”代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它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对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经济文化和通商关系,产生过重要作用。这里是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与中亚游牧文化、西亚波斯文化、南亚恒河文化和欧洲古希腊文化交汇的地方。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结合材料信息,说明你对清政府新疆建省原因的认识。
2024-03-06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90年代末,康有为对于以农立国论调批评道;“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因此力主将中国“定为工国”。他在《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进而提出:“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变事而已,非变法也。”“若决欲变法,势当全变”。梁启超提出“以工立国”。他还斥保护关税政策是“病国之道”,认为自由贸易乃“天地自然之理”。严复出于经济自由的需要,认为政治民主权利乃其保证与前提。

张謇宣称:“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他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人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工固农、商之枢纽”,“非此不能养九州数百万之游民,非此不能收每年数千万之漏卮。”

对于“依靠国内自筹资金而不必借外债”、“借外债足以引起瓜分”、“让外商赚钱中国吃亏论”、“借外资有回扣损失”等论调,孙中山一一予以了批驳。他还指出,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因此走出闭关自守的藩篱,以溶入世界性经济之中。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国际地位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

——摘编自苏全有《论晚清海洋经济思想的嬗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2-2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返校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日本接受三国干涉还辽的同时,要求与清朝订立新约。1896年,最终按日本条款,中日签订《通商行船条约》,日本获得了与欧美各国一样的在华权益,清政府也实现了“不令于泰西各国成约以外别有要求”的出发点。这表明当时(     
A.中日两国不平等关系强化B.日本主导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主权得到一定的维护D.《马关条约》的条款被废弃
2024-02-2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返校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图为清代沿海与内地关税(包括常税与洋税)征收示意图。这主要反映出清代(     

A.国家关税主权遭到破坏B.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形成
C.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D.沿海地区商品流通活跃
2024-02-27更新 | 31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卓越艺术职业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自古以来,边疆地区的稳定关系着我国国家的统一与安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针对北边的蒙古主要以防御为主,通过九边军镇、关西羁縻卫与西番诸卫的军政设置,既做到了有效的“御蒙”,又做到了适度的“抚藏”;而针对西南藏区则以安抚为首要任务,通过对汉藏茶马贸易的控制,对西番入贡者的厚赏以及对藏区僧俗势力的封授,明朝中央政府对藏区的安抚使得藏区僧俗甘心事明。

——方泽《明朝“抚藏御蒙”政策研究》

材料二   自乾隆收复新疆后,清廷内部就已有部分大臣对新疆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直言“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心腹之大患愈棘”认为新疆失守如同人断了手臂,于大局无碍。陕甘总督左宗棠从新视角出发论述了新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袁小燕《晚清边疆危机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以明朝中期的史实加以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央政府对藏区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清政府当时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
2024-02-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寒假返校联考历史试题
6 . 鸦片战争后,朝野上下形成了“以守为战”的海防思想。甲午战争后,关于海防的内容,时人云:“其分项可判为二:一为海上作战之所谓海军国防;二为海岸防御值所谓海军国防。”这一变化反映出(     
A.师夷制夷的战略思想B.海防观念的日益丰富
C.自卫和平的价值诉求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7 . 【近现代的画报】

材料一   创刊于1884年5月8日,终刊于1898年的《点石斋画报》,十五年间,共刊出四千余幅带文的图画。在创刊的“缘启”中,刊物创办人尊闻阁主人写了这样一段话阐述其办刊策略:“近以法越构衅,中朝决意用兵,敌忾值忱,薄海同具。好事者绘为战捷之图,市井购观,恣为谈助。于以知风气使然,不仅新闻,即画报亦从此可类推矣……俾乐观新闻者有以考证其事,而茗余酒后,展卷玩赏,亦足以增色舞眉飞之乐”。《点石斋画报》前期的报道“中法战役”令人拍案叫绝;后期的追踪“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台湾民众之反抗日军,也有绝佳的表现;末期《强夺公所》《法人残忍》也体现出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强烈关注。

——摘编自陈平原《点石斋画报选》

材料二   1942年7月,《晋察冀画报》在河北石家庄平山县碾盘沟村正式出版。该画报创刊号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名义出版,刊登150多帧照片。封面是彩色套版的八路军挺进长城,封底是铁骑兵。除发到军区、边区、军分区、专区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以外,还寄到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其他根据地、重庆,并托外宾带到国外。同时还由晋察冀边区新华书店、延安新华书店等全国各大书局经售。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敌后艰苦的军队不但从敌人那里夺取武器来武装自己,而且夺取物质来充实精神食粮,因为他们在艰苦战斗的情况下,也不忘记在文化上的教养与提高”。

——摘编自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点石斋画报》反映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点石斋画报》和《晋察冀画报》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其时代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置备利器必先储人才》:中国自三十年来,亦尝有志自强,既在各省设立制造局,自制枪炮,又时向外洋不惜重价购置各种新式枪炮,其于置器一道,可谓尽心焉耳矣。惟有利器,而无用此利器之人,徒饰外观,毫无实际。

——《申报》社评1895年2月1日

材料二   《善后十策》:朝野上下,费尽数十年之心血,耗尽数亿万之赀财,及两国交绥,而文臣噤口而不能言,武臣束手而无所用,所恃以为长技者,惟是搜括银两,携带妻孥,远举高飞……苟非振刷精神,一洗旧习,恐再阅数十百载,亦不能收富强之效,得战守之功矣。”

——《申报》社评1895年4月28日

材料三   报刊一般要求迅速、准确、广泛,堪称第一手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学者形象地谈到报刊的作用:“天地像一座大舞台,历史剧目波澜壮阔、绚烂多姿、复杂多变。后排的看客,由于距离的缘故,如置身云雨巫山。一些前排看客,甚至能到幕后打探的特殊看客,便充当起解说的职责。这特殊的看客就是新闻记者”。因此报刊对于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都十分重要。

——据严昌洪《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1)指出材料一、二中两种观点提出的背景,分析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
(2)结合材料三,说明材料一、二对研究近代中国有哪些史料价值。
9 .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装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由此可见,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装着泥沙的炮弹B.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C.明治维新促使日本实力大增D.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9年,林则徐赴任广州主持禁烟,途中便派人“先赴海口代访夷情”。至广州后,他又组织有关人士编译《澳门新闻纸》,借以采访夷情。经过调查,林则徐认为禁烟重点应是杜绝鸦片来源,便要求外国鸦片贩子于三日内缴交所有鸦片,并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同时,他还意识到“内地兴贩已久,囤积之家定必不少”,于是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内地民人贩鸦片、开烟馆立即正法,吸食者亦议死罪。”鉴于广州官僚机构的腐化,林则徐还倡导民间组织“绅士公局”,以宣传禁烟及收缴鸦片,并规定“倘有客商违例夹带吸食,许该船户前赴沿途地方官密行首禀”。

——摘编自李桂屏《试析林则徐禁烟斗争的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美法诸国逐渐同意禁向中国出口鸦片。1909年,各国在上海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揭开了国际联合反毒禁毒的序幕。与此同时,甲午战争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不先禁烟,即开矿亦无用也,即练兵亦无裨也”,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禁烟和批评清政府的鸦片政策。国外华文报刊也指出吸食鸦片是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呼吁华人同胞禁吸鸦片。在当时社会,不仅舆论要求禁烟,国内外禁烟组织活动也相继开展。如在维新变法期间,徐勤等在多地成立戒鸦片烟总会,不仅配制戒烟药丸,还编写、印刷戒烟歌等传示各地。一些乡约民规中也顺应潮流,加入了自禁鸦片、稽查烟馆等内容。至1910年,由资政院议员及学绅界人士组成的中国国民禁烟会在北京成立,并在各地积极协商设立禁烟分会。至此,清末民间禁烟运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于海斌《清末民初时期的民间禁烟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禁烟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间禁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