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23-24高三上·河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02年,日本侵入东沙群岛,两广总督张人骏命人搜集相关历史文献和图籍。其中王之春的《国朝柔远记》和陈寿彭翻译的《新泽中国江海险要图志》等中外文献,记录有“中国至此围渔,已有年所”,中国渔民为证明东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纷纷提供证据。最终迫使日本归还东沙群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列强的侵略行为受到有效遏制B.国人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C.传统文献的国防价值备受重视D.清廷边疆危机空前严峻
2023-10-28更新 | 416次组卷 | 9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2 . 1895年4月,清政府向英德等银行团借款时,赫德提议借款以“由总税务司管理常关税收”或“用盐税、厘金或田赋”作为担保条件。对此,多数地方督抚站在本省立场表示反对,张之洞就强调“不借为上,借而不失东南利权为次”。这说明当时(     
A.中央政府权力式微B.救亡图存成为共识
C.列强操控清朝税收D.税制改革遭遇阻力
2023-10-07更新 | 184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百校大联考历史试题
2023·重庆·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30年前外国在华银行历年设立情况统计表(含在华总行及其分行。单位:家)
1894年前16202
1895-1913年515533
1914-1930年111340103
资料来源:朱荫贵《抗战爆发前的外国在华银行》
以下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甲为英国,甲午战争后对华资本输出减弱
B.乙为美国,一战前后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C.丙为法国,一战爆发前在华经济势力最小
D.丁为日本,甲午战争后侵华势力急剧扩大
22-23高一上·陕西榆林·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02年,《字林西报》中的一篇文章分析了中国在1842年、1860年、1884年、1895年和1900年的逐渐衰落,而“新中国”话语的使用扩展到诸多领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A.社会性质开始转变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清廷政治统治腐败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023-02-24更新 | 11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3-24高三上·吉林长春·期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为甲午战争之前外债用途分类。据此可知,当时晚清政府(     
类别银额(两)百分比(%)备注
军费支出34 279 97474.53镇压人民起义及抗击侵略等
实业支出4 705 64010.23用于轮船招商局、铁路、织布局
河工支出2333 9555.08用于河南郑工、山东河工修建颐和园及兴建“三海工程”"
消费性支出4 500 0009.78(北海、中海、南海)
其他173 4000.38出使经费及恤款
合计45 992969100
A.积极发展实业B.财政支出依赖外债C.重视社会民生D.统治危机日趋严重
2023-01-16更新 | 13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万国公报》是近代著名的报刊,以介绍西方、宣传西学著称。1874——1883年,该报总发行量约5万册。而1897——1904年,该报每年发行量都在4万——5万册。《万国公报》发行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的推动B.洋务运动的逐渐发展
C.清末新政的开展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耻地理教育是近代新名词。1905年学部审定的《最新地理教科书》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这是地理教材第一次引入“国耻” 概念。而“国耻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08年上海《浦东中学杂志》登载的《国耻地理记》。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同时还要“填注暗射地图及习绘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1913年《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中插入历代沿革地图,昔日辽阔疆域与近代大幅沦丧形成强烈反差,极大   地渲染了民族屈辱。1915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请人演讲《国耻地理》,从“租界胶济湾”、“筑路权”和“采矿”展开,并谈及东南沿海与内蒙古要地,希望学生密切 关注海防、边防。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   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1924年有人将旅顺、大连纳入歌词之中;1936年版画家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图》,对“东北四省”“华北五省”和“外蒙”屈辱失地进行了刻画。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实现领土完整的 真正捍卫。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民众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熊斌《因应与强化:近代中国的国耻地理教育》

(1)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并概括其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不断发展的因素,分析 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山西票号整理的全国各地主要用银单位
地区天津广州上海西安云南长沙金陵武汉
单位化宝纹(番)银豆规公估纹银票锭项银项化估宝

这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严重B.发达省市率先脱离清廷
C.实业救国思潮影响金融D.战争导致金融市场紊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