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清末社会主流思潮】

材料一   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的民权宣传盛极一时。当时几乎所有的进步报刊都抨击封建专制,介绍西方制度,鼓吹开民智、兴民权。1901年,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休的历史必然性。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后,封建官僚中也开始出现了立宪要求。1904年,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政务处,强烈要求仿效日本及英德,实行君主立宪,朝野为之轰动。

材料二   1905年宣布废除已行千余年之科举取士制度后,进入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的学生更与日俱增。大批富于政治敏感的青年一经接触西学、新学和资本主义的新天地、新气象,多数人的世界观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纷离经叛道,成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观念的信徒,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少拥有秀才、举人头衔的人则开始了从封建文人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伴随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日本的留学生运动和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学界风潮”互相激荡,革命团体、革命书报不断涌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汉民《论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及其相互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两大主流思潮的主要主张及其共同影响。
2024-03-22更新 | 22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T8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记》记载,“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孟子》也有“是故得乎民而为天子”“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之说。墨子也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论语》记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认为礼的运用王和谐,认为先王的治国之道是最好的。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目,冲气以为和”,认为和谐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指天体运行是没有终止的,不因外界事物干扰而屈服,君子也应该效法天,自强不息、永不停息。《孟子》记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精神。

——摘编自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材料二   国传统文化发展到近代不得不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于中国的大门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打开的,外来文化的涌入使时人一时难以阻挡,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讨伐声中,匆忙转向新文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这种急迫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遇到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较浓,文化自觉运动的参与者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对传统文化简单否定的倾向。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鸦片战争后的民族救亡,是循着“利器”到“改制”和“化教”的程序进行的,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变革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人们“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拯救民族危亡”的简单思维习惯。

——摘编自蔡雅娟《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先哲思想体现的社会价值观,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3-09-27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一)历史试题
3 . [黄河的治理]

材料一清朝康熙初,黄河几乎年年决溢为灾,与黄河相通的运河河道也受淤积破坏。康熙十六年,安徽巡抚靳辅任河道总督。靳辅深入了解黄、淮河道堤防的现状和发生水患的原因,认识到运河河道的畅通与黄河下游河道的整治关系密切,主张把运河和黄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彻底的整治。他们把清江浦以下至海口这三百里河道的疏浚筑堤作为治河的第一步。在疏通了下游河道以后,就转入堵口工程,使黄河归入正流。到康熙二十七年,黄、淮故道已先后修复,运河的漕运也畅通无阻,黄河、淮河、运河都出现了清初以来少有的稳定局面。靳辅的治理也只限于下游河道的工程防治,并不能减少中游地区的来沙,到乾隆以后,黄河形势更是日渐恶化。

材料二清末以来,水利学界的代表李仪祉把西方近代技术和中国传统的治河经验结合起来,对黄河的治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主张在上、中游地区植树造林,减少泥沙的下泄量;同时在各支流上建拦洪水库,以调节水量,并且在宁夏、绥远(今内蒙古南部)、西、陕西各省黄河流域及各省内支流广开渠道,以进一步削减下游洪水。 对下游的防洪,他提出两点具体方案:一是开辟减河,以削减异常洪水;一是整治河槽。

——以上材料摘编自葛剑雄著《黄河与中华文明》


(1)根据材料一, 概括清代靳辅治黄的成效和局限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反映的治黄思路的差异。
2023-09-1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起点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人才与留学教育】

材料   中国青年去东京接受现代教育始于1896年。在1898年的维新运动被镇压之后,在日本的中国学生人数仍不断增多,1899年约二百人,1903年为一千人,1904年达到一千三百人,1905年底约八千人,1906年增至一万三千人或更多一些……在清代最后十年里赴日深造的数万人中约有一半人得到中国政府的资助,其中主要是得到省级政府的资助。留学生经常在新的省立学堂中做好留学准备,通常在年度派遣中前往东京。到那里后,他们便按照中国的做法,在同省同学中组建协会,这些会与许多世纪以来在北京的官员、士绅和商人们组建的同乡会相类似。结果,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和在更能激发团体内聚力的情况下,新教育制度使青年男子、甚至一些青年女子团结起来,亲密相处,这是旧的科举制度所难以比拟的。正如在中国新的学生生活培养了省意识和对省的忠诚一样,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培养了民族主义。

——摘编自(美)费正清主编《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日学生增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日学生增多所带来的影响。
2023-05-27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五)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伴随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开始了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汉阳铁厂就是这种抗争和探索的产物,一部汉阳铁厂的发展史,就是近代中国发展的缩影。

汉阳铁厂历史沿革(创办到衰败(1890-1949))

时间

事件

1890年

官办阶段

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汉阳铁厂在龟山脚下动工兴建。

1892年

汉阳兵工厂动工建设。

1893年-1894年

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建成投产。

1895年-1911年

官督商办

开始招商承办,与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

1911年

完全商办

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军阀混战促进钢铁和兵工产业。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铁厂发展并扩建。

1919年

财政亏损,开始停产。

1924年

全面停产。

1937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汉阳铁厂西迁重庆,国民政府将未能带走的部分炸毁。

1938年

日本接管

日本接管汉冶萍公司,包括汉阳铁厂。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所有制性质方面概括汉阳铁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阶段所有制性质变化的原因。
2023-03-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一带一路”是在汲取古代丝绸之路合理因素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 分)

材料一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 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

——摘编自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材料二   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和传播实况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必有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条件。清末民初《西洋记》的重刊,在海防危机中重构了民众的“郑和记忆”......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给内忧外患的国人注入了唤起强烈民族情绪的兴奋剂。...... 在晚清热闹的重构“郑和记忆”的过程中,梁启超发表于1903年《大陆报》和1905年《新民丛报》上的郑和传,都是以高屋建瓴的态度去重新认识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的意义。

——摘编 自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

材料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这个构想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就是要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将成吉思汗、郑和湮没于历史的足迹,重新凿成现代大道,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一带一路”陆海兼顾发展是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积极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国际金融经贸问题等提出的解决方案。

——据温在春 《由陆权与海权发展思维谈“一带一路”大战略》整理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由蜀地出发到达“身毒国”的重要商路名称,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相关史实,说明该商路在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重构“郑和记忆”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一项伟大壮举”。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个角度论述“一带一路”大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2022-11-07更新 | 182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等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