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儿童启蒙读本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材料二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况在19世纪60年代因新式学堂的出现有所改观,当时的学校开设有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行军布阵等课程,特别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规定了学校教育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在中学堂180个课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我国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什么趋势?
2024-04-0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变化、趋势类非选择题
2 . 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中国”一词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材料二   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并提出具体政纲:“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与各大国平等”;“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

材料三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
1929年3月中共中夹号召工农兵士商学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
1936年10月毛泽东在《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中首次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指出的元朝时期的“中国观”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些变化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邹容和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设想有何异同,并分析原因。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小说中女学生形象

小说内容
《侠义佳人》白慧琴国外留学回到家乡江阴后, “立意想扶助女界”“心中很想立个女学堂,开通风气”。尽管白慧琴遇到了办学经费不足和各类教员短缺的问题,但是在众位朋友的帮助下,她的“启黄女学校”最终还是成立了
《情天债》《情天债》中的苏华梦被称作“帝国第一女杰革命花”,她的革命任务就是去破坏西方列国合谋瓜分中国的计划。作为自立会的“女执法”,苏华梦在读书期间就开始从事革命活动了。苏华梦和她同伴通过与人交流、登台演说等方式,扩大了革命思想在各地的传播
《女娲石》金瑶瑟是海城“女子改造会领袖”,后去美洲留学三年,她之所以回国,就是想以一己之力来拯救国家。当她看到“政府诸人”“日日吃花酒,国家事情丝毫不管”时,便想出了扮作歌伎去刺杀胡太后的计策。但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原定的行刺计划

——据王仁慧、高有鹏《成长与蜕变:论晚清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小说中女学生的新变化。
2024-04-0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大题06 变化、趋势类-【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孙中山在回顾其革命历程时曾指出,在1895年广州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1900年惠州起义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戊戌变法对民众的思想启蒙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2024-03-25更新 | 523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06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选择题汇编(一)-【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01—1906年间,在督抚安排下,地方新式官报的宣传方式、技术不断创新。1907年中央官报开办后,地方官报的体例、性质逐渐与其保持一致,内容上以文牍为主,减少了地方新闻等内容,由原来的“新闻纸”转变为“官文书”。上述变化表明(     
A.新式舆论方式占主导B.传统政治理念根深蒂固
C.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D.新政改革违背政府初衷
2023-11-30更新 | 912次组卷 | 11卷引用:专题09 中国现代史(选必贯通部分)(2大考点3个易错点)-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苏报》创刊于1896年,初为“日商”报纸。1900年陈范接手后,开始“高唱保皇立宪之论”。1902年《苏报》特辟“学界风潮”,对国内外学生的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作连续报道,在邹容的《革命军》出版后,立即加以介绍推荐,大加赞赏。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预备立宪暴露清廷本质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7 . 20世纪初年,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要抵御列强的侵略,就要推翻腐朽卖国的清朝统治,于是,“大倡革命排满”。而在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则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五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这一变化说明(     
A.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B.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且曲折
C.民族和民主意识的开始觉醒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8 . 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源于朱元璋反元口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1905年又将“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
A.具有种族革命的倾向B.带有狭隘的民族观念
C.追求民主革命的目标D.倡导各民族一律平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