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对其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中国革命史》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之地已非一处。”上述史实说明(     
A.辛亥革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B.辛亥革命促进近代报刊兴起
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民国政府注重舆论宣传
2022-10-02更新 | 485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宣统三年(1911年)冬,杂技艺术家朱连奎与美利公司合拍了纪录片《武汉战争》,记录了武昌起义新军占领汉口、汉阳的场景。意大利侨民阿劳罗拍摄了《强行剪辫》,记录了辛亥革命时期移风易俗的细节。这些影片
A.促进了民众的知识水平大幅度提高
B.提升了国产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技术
C.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结合
D.增进了民众对国家政治变局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体现的是(       
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C.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2023-08-15更新 | 273次组卷 | 28卷引用:黑龙江省安达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4 .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与这首歌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
5 .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曾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借款,对方却以“金融中立”为由拒绝。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向四国银行团提出借款,其中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急需的700万两。在英国公使的推动下,四国银行团在第二天即向南京临时政府拨银200万两。这说明当时
A.西方列强的侵华方针发生了改变
B.南京临时政府丧失了中央政府的地位
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废除君主政体
D.列强力图阻止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之路
6 . 学者萧功秦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中认为,牛头上的马嘴,中国的情况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材料认为中国宪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为主,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B.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家尚未独立
C.专制主义历史悠久,顽固势力强大
D.国民缺乏宪政意识,封建思想浓厚
2021-05-07更新 | 567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4年,胡绳先生依据中国近代阶级斗争的表现为线索,提出1840-1949年间,存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这三次革命高潮反映了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三次革命高潮论相当长时间成为撰写近代史教科书的总体架构,直到1980年,李时岳先生对三次高潮论提出不同看法,并认为这个时期历史进步的潮流应当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一辛亥革命,从此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研讨进入新阶段。

——乔还田《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研究叙录》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1-05-05更新 | 22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知识分子人数众多,在社会上形成势力,他们作为政治上的一支独立力量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范仲淹提出传唱千古的口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王安石变法更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改革派和反改革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其中有许多无谓的党同伐异,争夺权利,但也反映了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由许多知识分子组成的政治家力量的强大。朱熹就认为汉高祖、唐太宗都是假仁义以遂其私欲,可是他却反对君主独裁。陈亮认为,生民之初,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应该为人民办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为代表的士大夫循着晚清经世致用的实学理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命题。虽遭遇举国冷遇的困境,却影响了后世国人对救国真理的探索过程。李鸿章更是敢于冲破藩篱,开启了近代化的历史征程。面对甲午战败,梁启超等人更是“以敌为师”,他在《戊戌政变记》中将变法看作是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尝试的结果,认为林则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是变法的萌芽。甲午战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之不足侍”,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从而促成“天下人士咸知变法,风气大开矣”。戊戌政变后的清末新政“不仅继承了洋务运动的事业,而且也继承了百日维新的事业”,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它同时又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改革的成果。辛亥革命后,面对社会乱象,孙中山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号呼。陈独秀也将新文化看作是国人救国方案和思想启蒙不断走向成熟的结果,认识到“价值观才是根基。没有多数国民之价值观念的转变,共和制度就成了无本之木”。新文化运动后青年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材料三   自从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真理,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可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导致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知识分子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行动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国人探索救国之路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2021-04-16更新 | 392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近代广东潮汕地区流行一首民谣:“天顶一条虹,地下浮革命。革命铰掉辫,娘仔放脚缠。脚缠放来真着势,插枝花仔动动戏。”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爱国运动D.新文化运动
20-21高三下·浙江绍兴·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猛增至500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命名;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一现象说明
A.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B.完善的民主制度得以建立
C.近代新闻业的迅速发展D.国内的社会矛盾已然缓解
2021-03-23更新 | 431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